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雅加達1950年代的風情

本帖最後由 CPY 於 2025-8-12 18:28 編輯

雅加達1950年代的風情

— 陳平永—

2025-08-11

今天收到維耀兄電郵傳來有關1950年代雅加達懷舊紀錄片,為人寛厚念舊的學長不無感概地寫下一句︰「親切的街景和小販的臉龐。為甚麼現在看不見了?」為便於在本網站分享這難忘的歷史片斷,我在Youtube找到原作者上載的版本,現轉貼如下︰



我們這一代人如今都是七老八十而又望九的人了,一邊看一邊聽《Jali Jali》這首有Betawi調調的歌,這懷舊視頻難免會勾起我們青少年時期的種種回憶。想起當年底層印尼人大多善良純樸,為了生活,他們不怕日晒雨淋,從事各種辛勞工作,從三輪車夫到走街穿巷的小販,都在努力掙錢,為我們提供服務和各種美食。以下是從該視頻截下來的圖片︰

jkt1950 01

芝利翁 (Kali Ciliwung) 河邊的婦女正在忙着洗衣服,這是她們的工作。芝利翁河是雅加達的主要河流,可以說它是雅加達母親河。我當年住在新巴刹地區(Pasar Baru),流經此區南邊的芝利翁河要過一道水閘(Pintu Air),水較清和急,閘口不遠處的河邊就有很多印尼婦女在洗衣服。

jkt1950 02

這是Rujak Tumbuk 小販正在用石杵手搗石砵中的各種材料,包括還沒熟的有籽芭蕉(pisang batu)、生番薯、青芒果、青色小洋桃,還有不知中文名的小酸果gohok和lobi-lobi等,調味料有印尼蝦膏(terasi)、小辣椒、椰糖和鹽,搗成一團後盛在蕉葉兜裡,食客就用一小段摺起的蕉葉舀來吃,酸甜醎辣澀五味齊全,很刺激口腔。這種小販挑擔賣的小吃較受女人歡迎,我吃過一口後就不敢恭唯了。

jkt1950 03

圖片中的小販們挑着甚麼擔子?他們應該是木柴小販,賣完木柴後挑空擔子回家。煤油爐還沒普及時,雅加達家庭多用木柴燒爐子,木柴就是靠這些小販一擔一擔賣的。

jkt1950 04

你猜這是甚麼小屋?我沒見過,不會是簡易廁所吧?

jkt1950 05

沒記錯的話,這是位於Harmoni的豪華酒店—Hotel des Indes,後更名為Hotel Duta Indonesia (中文名好像是「南洋大酒店」),著名畫家李曼峯先生曾在此舉辦畫展,我曾前往觀賞。可惜這座漂亮的酒店如今已不復存了。

jkt1950 06

雅加達的有軌電車曾經是市內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有一條線是從南邊的Mester(干冬墟)起一路經老巴剎、新巴剎到城區,最後抵逹Pasar Ikan,可惜也已消失了。香港的電車能叮叮叮叮地保留到現在,真不容易啊!

jkt1950 07

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三輪車Beca,是當年主要的交通工具,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跡。它養活了不少底層民眾,也便利了市民短途出門。如今也被淘汰了。我試過踩踏這種三輪車,很不容易駕駛,輪子的傳動是dultrap式的,即逆時針踩踏板時車子可往後退,做三輪夫真的是苦力活,沒有華人肯幹這一行。

jkt1950 08

賣飲品的一家人。可看到當年的印尼婦衣著和髮式,身穿Kebaya和Sarung,髮後留髻(konde),有着民族傳統風格,此風情已隨時間消失了,如今若是穆斯林,印尼女人已經千篇一律穿中東式長裙和戴頭巾。

jkt1950 10

你知道這小販是買甚麼東西的?我一直想不起來。

jkt1950 11

笑得多燦爛!

jkt1950 13

Gerobak拉貨馬車,這是當年比汽車便宜的運輸工具。

jkt1950 14

還記得小販挑的大桶裡裝的是甚麼嗎?Kerupuk Abang!一種很便宜的油炸粉線餅,有黃色和白色的。

jkt1950 15

這應該是Opelet也叫Ostin吧?像香港的小巴,可載六位乘客,由後門上去,分兩排面對面坐,有基本路線,是很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如今也只留在我們的回憶中。

維耀兄後天要離港返英,在此祝他一路平安到家,健康快樂,後會有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