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转贴】我帮王丹凤带白糖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16-12-18 16:51 編輯

我帮王丹凤带白糖



——我当知青那些事之三十二
2015年06月02日
来源:上海知青网  作者:诸炳兴


  2006年,我作为老知青被邀参加了西双版纳景洪农场50周年场庆,并在景洪城里的辉煌都畅大酒店入席了宴请。有人向我介绍说,这大酒店是你们上海电影明星王丹凤女婿开的。但是,王丹凤有3个女儿,我不知到底是哪个女婿开的,本想追根究底,但由于那天酒喝高了忘了过问此事。去年在版纳参加朋友儿子的婚礼,又在这家酒店宴请,顺便问了一位总管,听他说确有此事,但也不肯细说。据说,王丹凤16岁踏入银海,60岁下海经商,1992年踏上香港土地,并定居那里,当起了名闻遐迩的“功德林”素食餐馆的老板娘,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由于操作成功,生财有道,财源滚滚。也许是对她在“文革”中受尽磨难、空耗岁月的一种精神补偿吧。这也可以说是王丹凤银幕角色的另外一种成功和辉煌。

  那天,我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喝着喜酒,回忆起我在版纳当知青时,曾经帮王丹凤带过一大袋白糖的事……。

  那是70年代,我在西双版纳当知青, 有个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的表哥,他跟嫂子随家属由上海延安医院内迁昆明,从外交部调到云南省图书馆当翻译。那时, 我每次到上海探亲、出差路经昆明,表哥家就成了中转站了。在远离亲人的那个年代,表哥家成了离我最近,关心最多的亲人了。每次上海来回,他总要我在那里呆上几天,叫上一些要好的上海老乡陪我吃、喝、玩、乐。

  王丹凤的大女儿柳启华从上海到云南插队,后又上调到昆明灯泡厂工作,平时,她常来在云南省图书馆的男朋友小徐家,这样与表哥成了好邻居。在那个物薄情厚时代,也许我与小柳都是老乡、知青、“可教子女”的原因,我们一见如故,互相无话不说,你来我往,建立了“革命友情”,我们从老乡、邻居到朋友。只要他们有空,每次我经过昆明,就会来车站接送。只要我到昆明,表哥就会告诉他们,並请他们来作客。听我讲那美丽的西双版纳和兵团的知青故事,那些日子里,我也听了许多关于王丹凤的真实故事。

  王丹凤是上世纪“50年代最漂亮的女演员”,因在影片《护士日记》、《春满人间》、《女理发师》中任主演或重要角色而家喻户晓。上世纪四十年代,17岁的她在影片《新渔光曲》中饰演女主角渔家女,被影界称为“小周璇”,名噪一时。“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里她唱的这首插曲,成为后来的中国人童年时必唱的歌曲,而电影朝气、娇媚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的形象也因她的扮演格外动人。当年,影片上映后,许多男性找对象,首选护士。她还是唯一一个参演根据大文豪巴金《家》、《春》、《秋》改编同名电影的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个应邀参加美国总统里根就职典礼的中国籍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个前往加拿大拜访昔日电影皇后胡蝶的著名女明星。

  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秋,王丹凤和上影厂所有被批斗的所谓“牛鬼蛇神”,通通被赶到上海郊外的奉贤县电影系统所组织的干校农场里去接受劳动教育和劳动改造。不久,女儿柳启华响应“上山下乡”,去了云南插队落户,那是家里最艰难的一个时期。

  在与小柳聊天中得知,妈妈王丹凤最喜欢吃云南的白砂糖,在那青黄不接的年代,上海还需用糖票买糖,柳启华是个孝女,她知道妈妈在农场劳动是非常辛苦的,能带点白糖去给妈,多喝点糖水,能保护肝脏,对身体有好处,因此,只要有人回上海,小柳总会托熟人带点白糖回去给妈妈。有一次我探亲回家,经过昆明,小柳跟我商量,能否帮忙多带点白糖回去上海,说妈妈要分点她要好的朋友们。对这种区区小事,我当然义不容辞地满口答应。

  其实,那时我们知青很穷,每次探亲也总要帮一起的知青们带点什么笋干、红糖、花生、木耳等东西回去,知青人多,帮带的行李也会很多,有时还会超重。只能求爷爷告奶奶地塞给检查行李的几包烟,说尽好话,托关系走后门。穷则思变,有时也让上海过来的列车员老乡岀来帮忙带些进站上车。反正毎次探亲带行李乘车,都要前背后驼,手提肩挑就像逃难。

  临回上海那天,小柳告诉我,她会直接送到昆明火车站进站口,我们约定时间,在火车离站前一小时前碰头,我按时抵达,谁知在进站口等了半个小时,离火车开车才半小时了,却不见小柳身影,我怕误车,只能先进站了,刚检票进站上车,只听小柳在站口大声喊我,我放好行李,赶紧飞奔去进站口,只见小柳肩上扛了一个白色的大面粉袋,气喘吁吁地在那等我。天哪!这是一袋白糖啊,那要多重?进站口检票处的人说什么都不让带进去,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进站口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广播里叫嚷着火车快开了,让旅客们赶紧上车。这让我急不可待了,不知从哪来的思路,我拉了一位值班的负责人,轻轻地告诉他:老师傅,帮帮忙,这是我们上海电影演员王丹凤的女儿,这白糖是带给她妈的。那人看看我,又看看小柳说:真像她妈。也许是同情,也许他是个追星族,老师傅二话沒说,给我们做了个眼神,让我们从铁路职工的专用边门送上了车。我心想:当名人真好。现在也许叫“名人效益”吧。

  我到上海后,第二天上午,骑上自行车,后架上载了一大袋白糖,按照小柳写给我的地址:上海陝西南路陝南新邨某弄某号。从徐家汇一直向东骑去……。

  不多时,我已到陕南村,眼前都是老公寓房子,几乎集中了现代公寓所没有的优点,四面空地宽敞,有水泥车道。并有花岗石砌筑的人行小道,纵横在绿茵草坪之间,形成一个优雅的居住环境。陕南村每个单元的小门厅很有特色,水门汀的地板,有马赛克镶出台阶的边缘,小小的公共空间也如此精雕细刻暗示了此处是高档公寓。房子虽是有点老旧,但仍是上海高档住宅区。 我骑车来到陕南村大门口,门口有人问我找哪家,我说了门牌号,老先生就说:噢,是王丹凤家,他还告诉我主人可能不在家,她男人和小女儿在家,你右拐向前就可找到了,反正她家是有人的。我想这人也许是这里的老住户了。我递了根烟答谢。顺着指点方向找去,一下找到门牌,我靠边停车上前按响门铃,立刻有个女孩开了门,也许是小柳的妹妹,她隔着铁栅栏的防盗门问我,师傅,你找谁?我说明来意,将车上的一袋白糖扛上肩背进房间,抬头看见墙上挂了王丹凤、赵丹的剧照,家里精光闪亮的柚木地板,装修精雕细镂,设备齐全,室内通风采光极好,配上落地窗门帘,美观高雅,一套大沙发摆设在客厅正中,让人感到文化人的摆设。房间宽阔,优雅,充满阳光,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姑娘招呯我坐下,我满身汗臭,红着脸婉言告辞,这时从房內走出一位瘦高挑儿的男人,我想,这肯定是小柳的父亲,他见我是远道而来帮他家送这么一大袋白糖,也许他见我那惊惶不定的样子,笑容满面地握住我手,让我吃完午饭再走,我执意说刚到上海,还有好多知青家要去,下次再来。与小柳父亲寒暄客套了几句,转身走出了门口。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今生第一次到了大明星的家,从紧张、拘束到如此平凡、可亲,心想:原来明星也是平常人。 临别,我告诉柳叔叔,一个月后我回云南,还有给小柳要带什么,到时我再来取。遗憾的是,至今,我还没见到过小柳她妈——王丹风。

  回城后,我曾几次路经陕南邨都会情不自禁向大门里张望,总想能见到王丹凤老人的身影••••••,也曾想等启华从国外回来,能去她家拜访老人家,但始终没敢去实现,怕老人回想起那伤心的年代,给她带来不必的伤感,还是把这愿望埋在心底 ,此文发出,期待勾起女儿们的回忆••••••。但我不会刻意去寻找她们,毕竟做了这点小事,不必再去提醒,让这些回忆静静地过去,让老人家安度晚年,长命百岁。

  前久听表哥说,王丹凤今年已经91岁高龄,目前夫妇俩在上海居住,还住在陕西南路的那幢老房子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平时除了见几个老朋友外,基本闭门不出。她爱看电视,也爱读书。性格开朗的她平时生活也很有规律,每天坚持晨炼,并保持素食的习惯。在故乡安享幸福晚年。


王丹凤和丈夫柳和清


王丹凤教女儿弹琴(站在后的为柳啟华)


王丹凤家的全家福照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