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思維怪圈——人擇原理

人擇原理之一——信豈是無疑?
古月語於 周六 11 1月 - 10:31


這次還只算是淺議人擇原理。綠字資料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可謬論是一個哲學學說,指出絕對肯定任何知識是不可能的;或至少對於知識的所有宣稱在原則上都是錯誤的。作為一個正式的學說,它跟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為他曾以這個學說打擊基礎主義。然而,可謬論早就被色諾芬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早期哲人所提及。另一個可謬論的擁護者是卡爾·波普爾,他以可謬論為大前提下建立了他那知識及批判理性主義的理論。近日,可謬論也被威拉德·馮·奧曼·蒯因用以攻擊分析命題的可能性。

跟懷疑論不同,可謬論並不提倡放棄我們的知識,我們並不需要為我們所知道的提出一個邏輯總結辯護。這樣做之所以被許可,是因為透過更多的觀測結果可以更正現有的經驗知識,任何我們已有的知識最終也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有些可謬論主義者在這前提下給出一些如數學或邏輯等公理化系統作為可謬論的例外。但餘下的可謬論主義者甚至也否定這些公理系統,因為即使這些系統在一些觀點下是不會有謬誤的,但使用這些系統的始終是人類,而人類是可能會出錯的。更重要的是,從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可見,任何完整或完備的公理系統是不存在的。即使在數學中也會存在着如羅素悖論(古月語註:理髮師只給不刮鬍子的人刮臉,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臉,他就屬於「不給自己刮臉的人」,他就要給自己刮臉,而如果他給自己刮臉呢?他又屬於「給自己刮臉的人」,他就不該給自己刮臉。)等基本悖論。不可能肯定地知道真理的理論是由約翰·杜威等人領導的教育運動的基礎,這教育運動名為實用主義者運動。

批判理性主義者Hans Albert曾展示了即使在邏輯或數學的範疇中證明任何能夠肯定的真理也是不可能的。他的明希豪森三重困境(Munchhausen-Trilemma——古月語註:用自己的雙手提升自己頭髮想將自己提出已經陷入沼澤的身體)闡明了欲證明任何驗証肯定真理只會陷入絕望的情況中。即使可謬論本身也不可避免地成受害於相對主義或懷疑論。

道德可謬論

道德可謬論是知識可謬論的一個特定子集。在道德客觀主義與道德主觀主義的辯論中,道德可謬論站在第三個看起來有理的立場:那客觀地真實的道德標準的而且確存在,但它們不能由人類可靠地分辨或總結出來。這避免了那個由保留「道德並不只是一個意見」的想法而衍生的,跟主觀主義靈活性有關的問題,也解釋了客觀主義不同客觀道德觀之間的衝突。這種觀點值得留意的擁護者有以賽亞·伯林(價值觀多樣主義,value pluralism)及Bernard Williams(觀點主義,perspectivism)。

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或循環推論(circular reasoning),係指論證之結論蘊涵前提的現象。

循環論證在邏輯上有效,然而待說服的對象通常並未接受前提、結論及推論過程中的所有中繼結論,此時循環論證因前提不成立而不健全(犯了乞題謬誤——古月語引註:係指使用待論證的結論本身作爲前提或使用待說服對象未接受之前提作論證的行為)。

古月語的這個命題:『一個論證導出的結論恰恰和論證的動機相反』(它源自『人們認知世界是通過自己的腦子,因此沒有人可以證明真實世界比人腦世界大』,人們可以不通過自己的腦子認知世界嗎?即使是通過他人的腦子,但要成為自己的腦子認知,最終仍然要通過自己的腦子。真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古月語的這個原理,這個原理就是古月語將人擇原理延伸的結論,是人擇原理的核心,正是這樣,世界只有人類存在的時候才有意義,意義是對人而言),應該叫甚麼『論證』?再看:

哥德爾(Kurt Gödel, 1906-1978)不完備性(theorem of incompleteness)的結論影響了數學哲學以及形式化主義(使用形式符號描述原理)中的一些觀點。我們可以將第一定理解釋為「我們永遠不能發現一個萬能的公理系統能夠證明一切數學真理,而不能證明任何謬誤」

以下對第二定理的另一種說法甚至更令人不安:

如果一個(強度足以證明基本算術公理的)公理系統可以用來證明它自身的相容性,那麼它是不相容的。

於是,為了確立系統S的相容性,就要構建另一個系統T,但是T中的證明並不是完全可信的,除非不使用S就能確立T的相容性。舉個例子,自然數上的皮亞諾公理的相容性可以在集合論中證明,但不能單獨在自然數理論範圍內證明。這對大衛·希爾伯特的著名的未解決的23個數學問題中的第二個給出了一個否定回答。

理論上,哥德爾理論仍留下了一線希望:也許可以給出一個算法判定一個給定的命題是否是不確定的,讓數學家可以忽略掉這些不確定的命題。然而,對可判定性問題的否定回答表明不存在這樣的算法。

要注意哥德爾理論只適用於較強的公理系統。「較強」意味着該理論包含了足夠的算術以便承載對第一不完備定理證明過程的編碼。基本上,這就要求系統能將一些基本操作例如加法和乘法形式化,例如在魯賓遜算術Q中那樣。有一些更弱的公理系統是相容而且完備的,例如Presburger算術,它包括所有的一階邏輯的真命題和關於加法的真命題。

公理系統可能含有無窮條公理(例如皮亞諾算術就是這樣),但要哥德爾定理生效,必須存在檢驗證明是否正確的有效算法。例如,可以將關於自然數的所有在標準模型中為真的一階語句組成一個集合。這個公理系統是完備的;哥德爾定理之所以無效是因為不存在決定任何一條語句是否公理的有效算法。從另一方面說,這個算法的不存在正是哥德爾定理的直接結果。

另一個哥德爾定理不適用的特殊情況是:將關於自然數的所有語句首先按長度然後按字典順序排序,並從皮亞諾公理集開始,一個一個遍歷列表,如果發現一條語句既不能證明又不能否證,就將它作為公理加入。這樣得到的系統是完備的,兼容的,並且是足夠強大的,但不是遞迴可枚舉的。

哥德爾本人只證明了以上定理的一個較弱版本;以上定理的第一個證明是羅梭(Russel)於1936年給出的。

基本上,第一定理的證明是通過在形式公理系統中構造如下命題

p = 「此命題是不可證明的」 來完成的。這樣,它可以看成是說謊者悖論的一個現代變種。

如果公理系統是相容的,哥德爾證明了p(及其否定)不能在系統內證明。因此p是真命題(p聲稱它不可證明,而它確實不能),儘管其證明不能在系統內形式化。請注意將p作為公理加入系統並不能解決問題:擴大了的系統中會有另一個哥德爾語句出現。

羅傑·彭羅斯聲稱「可被機械地證明的」和「對人類來說看起來是真的」的這一區別表明人類智能不同於自然的無意識過程。這一觀點未被普遍接受,因為正如Marvin Minsky 所指出的,人類智能有犯錯誤和理解不相容和謬誤句子的能力。但Marvin Minsky透露說庫爾特·哥德爾私下告訴他,他相信人類有一種到達真理的直覺方法,但因為跟計算機式的方法不同,人類可以知道為真的事情並不受他的定理限制。

對以上認為該定理揭示了人類具有超出形式邏輯之能力的這種觀點也可以作如下評論:我們其實不知道p是真是假,因為我們並不(也無法)知道系統是否是相容的。因此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系統之外的任何真理。我們所確知的只有這樣一個命題:

要麼p在系統內部無法證明,要麼該系統是不相容的。

這樣的命題之前已經在系統內部被證明。實際上,這樣的證明已經給出。


人擇原理之二——桶中之腦
古月語 於 周一 13 1月 - 10:37


(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桶中之腦(英語:Brain in a vat),或譯為桶中之腦,是知識論中的一個思想實驗。

實驗的基礎是人所體驗到的一切最終都要在大腦中轉化為神經信號。假設一個瘋子科學家、機器或其他任何意識將一個大腦從人體取出,放入一個裝有營養液的桶里維持着它的生理活性,超級電腦通過神經末梢向大腦傳遞和原來一樣的各種神經電信號,並對於大腦發出的信號給予和平時一樣的信號反饋,則大腦所體驗到的世界其實是電腦製造的一種虛擬現實,則此大腦能否意識到自己生活在虛擬現實之中?

這個思想實驗常被引用來論證一些哲學,如知識論、懷疑論、唯我論和主觀唯心主義。一個簡單的論證如下:因為桶中之腦和頭顱中的大腦接收一模一樣的信號,而且這是他唯一和環境交流的方式,從大腦中角度來說,它完全無法確定自己是顱中之腦還是桶中之腦。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確的,他確實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划船。如果是後者,那它就是錯誤的,它並沒有在走路或划船,只是接收到了相同的電信號而已。一個大腦無法知道自己是在顱中還是桶中,因此這世間的一切可能都是虛假的、虛妄的。什麼是真實?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個體對於客觀存在的認知或判別取決於他所接收的刺激,假設桶中腦生成一系列「測試用」反應用於檢測自身的認知,同時「系統」又能及時給予相應的刺激作為回應,此時問題的結症就不在於桶中腦對於世界的認知,而在於「觀察者」自身對於世界的認知。自身存在的客觀性被質疑,在一個完全由「刺激」創造的「意識世界」中將形成一個悖論。

桶中之腦是由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歷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書中提出。它有許多思想原型,如莊周夢蝶、印度教的摩耶、蘇格拉底的「地穴寓言」、笛卡爾的「惡魔」和「我思故我在」

這一思想影響許多科幻小說和電影:

(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波爾茲曼大腦是假想的產生於混亂中熵的漲落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一種低熵態。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曾提出一個觀點:如果已知的低熵態宇宙是來源於熵的漲落,那漲落中也應該會出現許多低熵的自我意識,比如一個孤單的大腦。這種孤單的大腦就被命名為波爾茲曼大腦。

玻爾茲曼大腦悖論[編輯]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序性相當高,熵相當低,而宇宙在膨脹這一事實又說明宇宙過去曾經處於一個熵更低的狀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明封閉宇宙的熵永遠不會減少。最可能的宇宙是一個高熵態物質分佈均勻的宇宙。但為何我們能觀測的宇宙熵如此之低?

對此,玻爾茲曼提出一個猜想:我們觀測到的低熵世界來源於高熵宇宙的隨機漲落。大的漲落可以造成熵很低的狀態,機率也很低,但在宇宙廣闊尺度下仍然會發生,而我們自身的存在也是來源於這種漲落帶來的低熵世界。進一步演繹就可以得出:這種漲落有可能產生一個大腦——自我意識實體,而其機率比產生我們所處的低熵世界並進化出數量巨大的大腦的機率要大得多。可以計算出漲落出我們的世界的機率是,而漲落出玻爾茲曼大腦的機率是。

因此對於我們來說,宇宙中應該有很多這種孤單的玻爾茲曼大腦漂浮在無序中,他們有和我們不同的意識和記憶。因此對於宇宙來說觀測者更有可能是這種隨機漲落出現的大腦,而非人類這種進化出來的大腦。

科學之謎/奧秘?! 破解人體漂浮神話… nownews 2014年1月11日 http://hk.news.yahoo.com/科學之謎-奧秘-破解人體漂浮神話-134500518.html

人類沒有翅膀,有人曾經做過計算,如果想利用上肢的力量飛起來,人體需要空心的骨骼,大量的體內氣囊,再加上增長兩倍的胳膊和縮短一半的腿。如果要另外在後背等其他部位長出翅膀,那麼在人身上又會有更多突出的肌肉塊。這麼說來,《X戰警》中的天使同學,也無法保持電影中那樣『符合人類審美需求』的勻稱身材了。

根據奇趣網報導,在希臘神話傳說中,工匠伊卡洛斯父子,曾經使用蠟質的翅膀飛到空中,伊卡洛斯由於離太陽過近,被曬化翅膀墜落而死。這樣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故事,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曾經讓一位天才少年熱淚盈眶,長大後他雖然成為了一名畫家,但從未放棄飛行的夢想。

天才的飛行夢

人類史上的『鬼才』、義大利的『萬能巨人』——李奧納多·達文西,就曾經設計過蝙蝠翼狀飛行器。這是一架巨大的簡化版撲翼飛機,翼展可達11公尺,達文西希望能藉助人類上肢擺動的力量,像鳥兒一樣飛到空中,可是這一發明不但沒有成功,卻搭上了他助手的一條性命,年紀輕輕就摔死在山坡上。達文西還設計過另一架類似的飛行器,飛行員背負著這個巨大的飛行器,透過不停地蹬一個動力滑輪來驅動,而這個推動力又透過手搖曲軸得到放大,同時向提升裝置提供動力。

可是這一設計也只是『紙上談兵』。儘管設計者對能量傳輸做出了很精細的分析,可是飛行器和人體的重量過大,人體能提供的力量卻太小,根本不成比例。另外,撲翼飛機本身翅膀過大,扇動起來所受的空氣阻力也會非常巨大,因此根本不是一種實用的設計。

2010年8月2日,加拿大航空工程師發明了一種可以真正振翅飛翔的人工動力飛行器(類似達文西的第二項設計),可是僅僅能在空中飛行19.3秒。值得一提的是,飛行員還為此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嚴酷的腿部訓練,飛行結束後休息了一周才恢復體力(其實沒有摔死就已經很幸運了)。

既然不能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那麼在空中漂浮一陣應該難度小些吧。傳說很多瑜伽修行者都能漂浮在空中。有報導稱,在1986年的美國華盛頓,曾經舉辦過瑜伽飛行大賽,有20多名修行者進行比賽,他們最低升空0.6公尺,最高可達1.8公尺。可奇怪的是,這次比賽只留下了幾張照片,並沒有任何錄影作紀錄!

比賽時間距離現在也不過20多年,照片中的選手們當時還很年輕,卻沒有任何一位在賽後繼續表演。因此很多人認為,這次比賽有很大的炒作嫌疑(那時候的世界各地正好處於『神功熱』時期,在古代中國也出現過很多所謂的『大師』)。印度甚至還有專門用來修行瑜伽飛行術的學校,讓學員們體會生命中的『大歡喜』,從而在內心深處產生足以使人懸空的爆發力。可是學員們至今能做到的,只是在墊子上盤腿蹦上兩層床墊,沒有一個人能在空中漂浮停留哪怕1秒鐘。

單靠精神力能夠實現人體漂浮嗎?

很多電影中的超能力者,都有靠思維移動物體的能力(如《X戰警》、《超異能冒險》、《星際大戰》等影片的主角)。關於這個問題,由於筆者本身正在研習心理學專業,正好向腦電波方面的專家進行過請教,得出的結論是:精神力通常是無法直接轉化為明顯的物理力量的,即便透過放大設備也僅僅能做到可觀察的程度,很難做到推動物體的程度。按照牛頓定律,要想讓精神力大到能把人體抬離地面,需要至少略大於體重的上升力。可是依照力學的基本原理,單一的物體(這裡指人的身軀)是無法產生力的,這麼大的上升力要從哪裡得到呢?

有一則傳聞說道,在印度北方的邊遠山區納米羅爾村,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名叫巴亞·米切爾。他修煉瑜珈功有40多年了,據說他的身體能在山林上空飄浮半小時。美國的幾位元科學家和記者透過探測器拍攝,發現從他身上噴出氣體,可以將自身托起,原理和火箭推進器類似。可是足夠托起人體半個小時的大量氣體是從哪裡來的呢?在網路上也找不到任何關於這次拍攝的錄影,也沒有各位拍攝參與者更具體的資料,顯然又是一次不高明的炒作。

尼泊爾的一些僧侶也可以盤腿懸浮在空中,據說是使自身達到和地上岩石相同的震動頻率從而進入懸空狀態的。可是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頻率相同只能震碎岩石,而不會產生不接觸的受力效果。相關紀錄片中也報導,他們只能在夜間表演,而且位置固定,且不允許靠近拍攝,應該也是一種魔術。 因此,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靠精神力抗衡地心引力仍然是天方夜譚。

街頭,印度的『漂浮術』有什麼玄機?

印度街頭經常能發現表演『瑜伽漂浮術』的人,他們盤腿靜止在空中,但是都需要拄著一根桿子,而且在漂浮前還要用帷幔把自己擋住一會兒,似乎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沒錯,他們確實使用了道具:手中那根桿子其實是固定在地上的,另一頭連著一個符合人體軀線的鐵架,該鐵架從表演者的袖子裡穿進去,延伸到他的臀部,然後還連接著一塊大鐵板,讓他可以舒舒服服地坐著。寬大的印度衣袍擋住了這些機關,地面上的攤子也掩蓋了固定在地面上的道具,讓他們看上去真能在幾個小時中都僅靠一根棍子支撐身體。

有的魔術師,能僅僅用一隻胳膊貼著牆面,就能在高空中不掉下來,也是用衣服中的支架和假胳膊來達到的。已故巨星麥可·傑克森,表演時將特製鞋跟上的凹槽掛在舞台的特定位置,從而做出前傾的高難度動作,和這些魔術是異曲同工的(估計搖滾天王自己也沒想到,他這項本來是障眼法的技能,讓很多狂熱的粉絲青年也的模仿出了這一『雜技』)。

舞台,魔術師怎樣實現人體漂浮?

意念搬物、讀心術、意念控制行為、發放力量球、空中漂浮術等超能力,至今都沒有得到主流科學領域的認可,反到引起魔術界的興趣。很多魔術師都能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地面騰空而起,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有些魔術師能在舞檯上來回飛行,而且確實看不到支撐物。這其實也很容易:只要用兩根結實細線(魔術師的特製道具,在1公尺以外就看不到)繫在腰的兩側就可以了。至於飛行中為什麼能穿過鐵環,那只是利用錯覺把鐵環在細線的周圍繞了兩下。還有些魔術師可以在空中漫步,其實也是利用細線在『走鋼絲』——當然,他一定有出色的雜技功底。

人還有一種辦法可以在空中漂浮起來,那就是利用磁力或超導體。超導體是一種電阻為0的金屬(一般金屬的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超導體),它可以懸浮在磁鐵之上。利用力的相互性原理,也可以讓超導體上方的磁鐵漂浮。諾貝爾獎得主、超導體專家安德列·海姆就曾經透過給青蛙注射磁性液體的方式,來讓青蛙漂浮在超導體上方,可是在現實中,恐怕沒人會接受這種漂浮能力的改造方式。

電磁鐵懸浮的原理和超導體類似,也是磁鐵的同極相斥。磁懸浮列車就是利用這種原理,讓兩組電磁鐵同極相斥,從而達到懸浮的效果。有些魔術師會在自己的鞋底、腰帶或馬甲中安裝磁鐵等物質,再利用舞台下埋著的電磁鐵來讓自己漂浮起來。

最簡單的『漂浮』是利用觀眾觀察角度的錯覺。比如魔術師側身對著大家,悄悄把靠內側的腳從鞋子裡抽出,用內側腳跟和外側腳夾住那只鞋子,內側腳尖點地,就能形成一兩秒『漂浮』的效果。用鏡子映照半邊身體,形成對稱的完整人形,只需將一側身體離開地面,也能使觀眾感受到漂浮在空中的錯覺。美國的懸浮魔術大師克理斯·安吉爾把褲子中的假腿翹在空中,自己單腿著地,從背後看也著實『欺騙』了不少觀眾。

太空人訓練時,為了模仿失重環境,會用大型鼓風機製造強力的風讓人體飄起來。魔術師偶爾也會用一下這招,但由於風力和風向難以精確控制,很容易造成事故。也正因為如此,在宇航員的地面失重訓練室內,牆壁與地板都貼著厚厚的軟墊。

除此以外,太空人們有辦法在地球上體驗真正的失重狀態。雖然如下方法非常昂貴且短暫,可是對於需要真正失重環境的太空人來說,卻是必要的訓練。如果你還記得中學物理中學到的知識,就明白在自由落體狀態下,物體是失重的,任何秤都測不出它的重量。太空人們就利用這一原理,先駕駛飛機升到一定高度,再讓飛機進行自由落體運動,這一就可以體驗10~20秒的失重狀態(當然要在墜毀之前再啟動飛機,要不然代價就更大了)。

後來又有人發現,讓飛機斜拋運動,能造成更長時間的失重狀態,但也只是幾十秒(透過簡單的物理運算就可以得知,時間t2=2h/g,即使在2000公尺的高空開始自由落體,飛機也只能停留20秒左右,但實際上,還要減去重新啟動飛機使之不會墜毀的時間)。

戲裡,『太空人』的『山寨』漂浮法

電影中的太空人可不會選擇這種又貴又短又讓人肝顫的方式拍電影。熱門影片《地心引力》的導演就有很多省錢的妙招。除了純粹使用電腦特技之外,對於太空人太空行走的鏡頭,演員可以在水中拍攝,結合燈光、電腦特效製造出太空效果。那麼女主角在空間站內漂浮的鏡頭怎麼辦呢?導演為此專門請了幾位提線木偶大師,讓他們來操縱女主角活動,再用電腦特效把有提線的部分去掉,就一切完好了。

還有些超能力的支援者會說:『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認為超能力不可能。幾百年前,電視機、飛機也都是人們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可是他們不自覺地偷換了一些概念——殊不知,多年來進化的只是人類的思想和工具,人類的肉體相對於古人有進化嗎?答案是否定的。澳大利亞人類學家彼得·麥考利斯特透過對多種古人類的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體質,簡直是有史以來最差的,遠遠比不上穴居人。

以上就是魔術師、太空人、電影製作人和『超能力者』們常用的人體空中漂浮方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充分證據表明,人類可以不藉助道具漂浮在空中,也沒有能隔斷地心引力的裝置,古代列子的御風而行還只是美麗的神話。因此我們要相信科學,不能盲目迷信『神功』,以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人擇原理之三——生命組態
古月語 於周二 14 1月 - 19:09
自古以來,只有哲學家才會去思考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但是他們從來未想過,除了人類,還有哪個物種會有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他們理所當然的只思考他們應該如何面對真實世界。他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思考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他們的想法也只是說給其他人聽,而不是說給其它物種聽。為甚麼不說給其它物種聽,他們並不曾想過這個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作為哲學家是應該思考,這也是真實世界裡的一個重要問題。這樣的一個問題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竟然是由物理學家來提出:人擇原理。表面看來,這些物理學家並不是針對這個課題提出人擇原理,但人擇原理卻是從骨子裡觸及了:只有人才會去思考真實世界。

但就是這些物理學家也沒有想過為甚麼宇宙裡只有人才會思維真實世界的課題。當初,這些物理學家認為世界只能是這個樣子才能孕育出人類,而只有人類才會問這個問題:為甚麼世界是這個樣子?『因為世界只有是這個樣子,才會有這個問題。世界如果不是這個樣子,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問題的答案才是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有這個果才會有這個因,這個果是這個因的因,這是一個循環論證。

但是人擇原理並沒有到此結束,支持或反對人擇原理的哲學家都對人擇原理發揮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但是古月語不覺得他們抓住了人擇原理的核心。好多問題是人類思考功能的產物,真實世界並沒有這些問題。按照古月語的話說:世界的意義僅僅是對人類而言,只有人才會對真實世界進行思考。因此,沒有人類,世界就沒有任何意義,因而也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例如,『無限』這樣的一種現象,只存在於人的腦裡,真實世界並不存在無限這回事。真實世界沒有無限大。有沒有無限小?量子現象恰恰就說明真實世界裡沒有無限小,無限小這個概念是人想出來的。

例如,真實世界比人腦裡的世界還要大,也僅僅是人腦裡的怪念頭。沒有錯,人類起源到現在,對世界的認知是逐步形成的,但人們可以僅僅根據這一點就得出今天人類腦裡的世界就比真實世界小嗎?

古月語想說的是,真實世界是有限的,而人腦的想像卻是無限的,只有人類的腦才存在『無限』。如果說起時間的無限,真實世界的過去是有限的,未來目前只能說是無限,但是在人腦的世界裡,無論過去或未來的時間都是無限的。人腦有一個毛病,它無法想像界限的另一邊甚麼都不是,無法想像大爆炸之前甚麼都不是

這個世界是如何構建出來,由甚麼構建出來?物理學家有一個基本粒子理論。整個世界就是由這幾十個基本粒子構建出來。除了這些基本粒子,物理學家還想像真實世界裡有『超對稱粒子』,物理學家還不能肯定它們是否真的存在,但是如果他們存在,可以解釋為甚麼正反物質數量的不對稱性,中微子質量為甚麼這麼小。還有一些假想粒子可能存在,但它們是否存在目前見不到會影響人類對世界結構的基本看法,它們是『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 『加速子』,用它們來解釋暗物質、暗能量的現象。還有『速子』,因為人類對速度不可以超過光速耿耿於懷,人們對磁極一定是成雙成對存在也是耿耿於懷,因此假想了一個『磁單極子』的存在。

古月語倒是想說,人們對真實世界的解讀純粹是人腦裡的世界。

這裡想說的是;真實世界的結構,真實世界實際上是基本粒子的組態。基本粒子是有限的,但它們的組態在無限長的時間裡卻是無限的。正像數學組合一樣,有限的單元,只要時間不受限制,可以獲得無限組合的數量。生命是基本粒子的組態,已經經過三十億年時間的組合,換句話說就是經過了三十億年的進化,實現了我們目前看到的規模,人類基本摸清了目前的生命的組態,當然包括了太平洋海溝裡的物種。是不是生命的組態只能是目前的物種?從理論上說,生命組態的物種,在地球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已經齊全了。外星生物可能有不一樣的組態嗎?如果生命是由氨基酸和核苷酸構建的,外星生物不會在人們的想像之外,除非他們不是由氨基酸和核苷酸構建,但目前的理論,生命不可能由其它物件構建。

氨基酸和核苷酸不僅僅是構建了生命的本能程式,也構建了智慧程式。而智慧程式是智慧的載體。智慧程式仍然在進化之中。將來智慧可以高到甚麼樣的程度先不說。要先說的是,智慧程式裡的蛋白質為甚麼可以構建出和真實世界對應的組態,為甚麼真實世界裡的因果關係可以由智慧程式裡的蛋白質組態來標籤?例如,世界的基本粒子模型。不弄清楚這些,所謂的顛覆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就都是瞎說,下一回合再詳細解釋。


人擇原理之四——理性思維與語言
古月語 於 周四 16 1月 - 17:35
提出人擇原理的物理學家知道只有人類可以思維,他們沒有見過其它物種可以思維的現象。我們不說猩猩、烏鴉等可以製造最簡單的工具的現象。思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個體現就是語言的使用。不能思維的物種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沒有語言的使用。

人類的智慧程式的完善和一套完善而複雜的發聲器官的進化密切相關,沒有這樣一套發聲器官的進化,就不可能發展出語言,沒有語言的使用,智慧程式就不可能有完善的進化,就不可能產生智慧。智慧是不可能由物種的單一個體來發展的。智慧是群體共同發展的結果。

歷代哲學家能夠區別經驗和理性思維,但是他們不能清晰的分析出兩者究竟區別在甚麼地方。因此柏拉圖說出了這樣的話:Plato, as has already been pointed out, held that objects of the senses generally answered this description; they each appeared to possess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y could not in fact have (water could not be at once hot and cold)(http://global.britannica.com)。例如,我們對一個懂得漢字的人寫一個『水』字,實際上他的腦筋已經瞬間集合了所有與水有關的基本體驗,因此他知道我們指的是甚麼。這個與水有關的基本體驗實際上就是他對水的一切經驗。

實際上不是只有『水』才像柏拉圖那樣的說法。一個人通過感官見到的、聽到的感觸到的任何物件(object)只能具有一個空間和一個時間的同類屬性,例如你不可能通過感官感覺到同一個時空裡的水既熱又是冷的。一個物件不可能同時佔據兩個不同的空間,即,同一個物件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兩個不同的物件不可能同時佔據同一個空間位置,但可以佔據不同的空間位置。這就是物件的時空性質。一個物件不能倏地在這個空間位置上,倏地又在另一個空間位置上。在這個陳述句裡人們不能將時間和空間這兩個詞彙調換。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同一個物件身上任何屬性在某一刻只能具有一個唯一的值。這些都是感官給出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對任何生命體也一定一樣。實際上,之所以這樣,道理是生命學的:如果不這樣生命不可能起源。這是人們對真實世界認知的不可置疑的前提。

但是,物件的另一些屬性、或者性質,或者結構,就不是感官的直接感受,而是理解、或者解讀,因此,除了人,其它的生命體是不會有這樣的感受、或者理解、或者解讀。例如,水是由兩個氫原子和氧原子化合成。這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及其之間的化合是因,水是果。物件組態和物件組態之間的變化因果關係只能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和感性認知一樣,理性思維導出來的屬性,對同一個物件組態來說,它只能具有一個唯一的值。例如,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化合得出了的只能是一個水分子,而不是其它物件組態。反之亦然:一個水分子分解之後得到的也只能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一個物件組態在某一個時刻的感性屬性或者理性屬性都只能具有一個唯一的值。這是生命起源和進化的先決條件。

羚羊見到獅子要跑是一種本能反應,不是理性思維的結果。

古月語可以用智慧程式如何組合鏡像訊息來區別感性和理性。源訊息可以是真實世界裡的物件,也可以是人腦裡的鏡像訊息。『水』可以是真實世界裡的物件,也可以是人腦裡的符號。水、氫原子、氧原子是真實世界裡的物件組態,也是智慧程式裡的鏡像訊息,是真實世界裡相應物件組態在人腦裡的標籤,古月語將之稱為初級鏡像訊息。『化合』是次級鏡像訊息。因此是理性思維的標籤。是標籤水、氫原子、氧原子之間的關係。當然有可能標籤真實世界裡的各種物件組態的類似關係。實際上是智慧程式將『水』、『氫原子』、『氧原子』這三個初級鏡像訊息和『化合』組合成為更次級的鏡像訊息:『水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化合的產物』。這個更次級鏡像訊息裡還有『是』、『由』、『的』、『一』、『兩』、『個』及『產物』,他們也是鏡像訊息或者鏡像訊息組合的介詞——組合的結合劑。

智慧程式的組合功能是由其中不同的蛋白質組態來對應語言的詞彙,語言的詞彙是真實世界裡的物件組態的標籤。這樣的智慧程式功能和語言只有人類才有,因此只有人類才能對真實世界進行思維。

這樣的思維是有限制,前面提到的時空屬性是一種限制,最基本、最原始的限制。所有的限制源自真實世界,即思維的結果不能和真實世界抵觸。用專業的語言說,不可以被證偽。


人擇原理之五:理性思維的例子
古月語 於 周六 18 1月 - 22:42
古月語以「源訊息」和「鏡像訊息」這兩個概念形象的說明真實世界和人腦裡世界的關係,也同時說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係。

生命之所以可以因應大自然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組態以求取持續的生存,是因為大自然的變化「會」發出訊息傳遞到生命的感應器官使其組態改變。請不要以這個「會」字而解讀大自然有智慧。人們常常將自己的觀感代入其它物件裡去,以為自己能夠這麼想,其它物件也會這麼想,而不管它是否具有智慧程式。例如,一顆種子被鳥帶到一棵樹上,就此發芽成長成為另一顆樹。因為它不是植根於大地的土壤裡,所以它生出好多好多的氣根伸到地上探入土壤裡,這些氣根逐漸包圍了原來的寄主樹幹,寄主樹幹的生存資源被剝奪了,結果枯死。有人因而稱讚這顆寄生樹,說它有智慧。這是人們在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維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

物件組態之間存在著交換,是以訊息的方式交換。這個訊息可以是電磁波、聲波,也可以是機械壓力、分子動能傳遞。這些訊息傳遞到非生命體上,引發的只是散射、反射、能量吸收。足夠的能量可以激發受體的原子組態變化,或者解體,或者使電子雲的能級改變而發出電磁波,也叫激發光譜。每個元素都有自己的獨特激發光譜,就像人的指紋一樣。

但是,對於生命體,這些訊息引發的卻是感官裡的蛋白質組態的變化。這個蛋白質組態變化對於簡單的低級生命體足以直接引發整個生命體的組態改變從而避過劫難。對於高級生命體,感官蛋白質組態的變化要一層層的通過中樞神經解讀(實際上也是另一個層次的蛋白質組態改變,這個過程可以瞬間完成),才觸動本能程式或智慧程式的應變。例如視網膜裡的Opsins(are a group of light-sensitive 35–55 kDa membrane-boun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of the retinylidene protein family found in photoreceptor cells of the retina.),就是眼睛裡的光敏感蛋白質組態。

當人通過感官在智慧程式裡建立起映像,它是一組蛋白質組態,古月語稱之為初級鏡像訊息。這個初級鏡像訊息就是人的感性認識。它是真實世界裡的真實物件或物件組態(實際上,除了基本粒子,所有的真實世界裡的物體都是物件組態)在智慧程式裡的映像。但是,並非所有的物件構成的都是初級鏡像訊息,例如基本粒子就不是初級鏡像訊息,而是次級鏡像訊息,是人類理性思維的結果。

理性思維的結果,是人的智慧程式將有關的初級鏡像訊息,也還需要次級鏡像訊息,通過語言組合的結果。理性思維就是將智慧程式裡的初級鏡像訊息及有關的次級鏡像訊息通過語言組合的過程。所得到的更次級,或高級鏡像訊息,並不能直接通過感官和真實世界對應,能夠找到的只是間接對應關係,如果連間接的對應關係都找不到,不能證明為真,甚至有現象抵觸,那麼這個思維結果是謬論。有時候有人會將這樣的思維結果要求人們相信,相信它是「真理」。

為甚麼智慧程式可以組合鏡像訊息成為更次級的鏡像訊息?這完全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組合功能,它們的組合是無限的,例如,人體裡面科學家可以分辨的蛋白質組態具有上億種。它們的組合物都具有程式語言(蛋白質)和程式語言儲存(核糖覈酸)的功能。世界上沒有任何其它化合物具有這樣的功能。

智慧程式在組合高級鏡像訊息過程中其實不會受到「功能」的限制,幾乎可以天馬行空的任意組合,只有在組合出來的鏡像訊息和其它的已知鏡像訊息抵觸時,通過有意識的選擇才作罷。例如:

一:

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種不具有物理學已知的四種相互作用的物件?我們怎麼可能知道這樣一個物件的存在?暗物質至少還具有萬有引力。人類能不能夠發現和人類沒有任何訊息交換的世界的存在?這算不算一個悖論?

二:

同時佔據兩個不同空間位置的物件是否存在?例如當我們用一支鐳射光槍射向一個空間位置的物件身上的時候,我們發現另一個空間位置上一模一樣的物件在相同的相對位置上竟然也有同樣的光點,並且光點的移動是同步的。或者,世界上有沒有能夠分身的物件?物件是沒有生命,分身不會成為問題,但沒有統一的意識,不能同步,結果成為了兩個不同的物件,生命體可以分身嗎?這一題,可以這麼表達:同一物件組態的這個空間屬性在時間的一個值上,是否可以有不止一個值?

三:
兩個不同的物件能不能夠同時佔據同一個空間位置?例如,牛和馬(或者任何其它物件)互相穿過對方的身體站在同一個地點上?可以隔牆取物嗎?可以穿牆嗎?這一題,可以這麼表達:兩個或兩個以上物件組態在時間的一個值上,它們的空間屬性是否可以具有一個相同的值?

四:
世界上除了氨基酸和核苷酸,還有沒有另一類化合物可以組合成為無窮無盡的程式語言,和有這種程式語言的儲存功能的化合物?如果有,那麼就不是只有人才會思維真實世界。有沒有完全不同的結構的生命體存在?我們又如何知道它們也能夠思維世界?我們有可能和他們共同的語言嗎?要知道,語言來源於蛋白質組態,來源於同一個進化水平的蛋白質組態。這一題,可以這麼表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件組態的化合屬性,是否可以有相同的值?

五:
真實世界有邊界嗎?宇宙(或稱之可知的)真的只有四百三十億光年嗎?那麼四百三十億光年之外是甚麼?真實世界裡究竟有沒有「甚麼也不是」的物件?這一題,可以這麼表達:是否有物件組態並不具有人們已知或可以想像出來的值?

六:
宇宙常數恒定不變的值是物理定律恒定不變的原因,可以有其它值嗎?人類認知的世界裡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並行不悖的物理定律嗎?這是一個悖論。


上面這些問題,實際上是理性思維,或者說是智慧程式組合一些鏡像訊息的結果,是一些問題,它們的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都將決定我們對真實世界的進一步思維的根據,更次級的結果會是非常不一樣的。


人擇原理之六——理性思維與虛構及捏造
古月語 於 周五 24 1月 - 9:45>
理性思維與虛構及捏造的區別在哪裡?小說可以是如實描繪,也可以是半虛構半真實,一般都是善意,捏造是別有用心,部份也可以是別有用心的虛構。

理性思維是對真實世界裡的物件組態之間的關係做一個「應有」的解讀。「應有」是甚麼意思?「應有」是先驗的。「先驗」有些想當然的意思。人們不知道根據甚麼認為真實世界裡的形形色色物件組態之間存在著某種關係,這種「認為」就叫做先驗,無論漢語還是西語的「先驗」都具有先於經驗,即並非來自經驗的意思。

為甚麼真實世界裡的形形色色物件組態之間一定存在某種關係?因為如果不是,人類怎麼可能理解這個世界呢?人類之所以能夠理解這個世界,正是世界裡萬物之間存在著固有的某種關係。

下面的例子顯然也是想當然,但卻不能稱之為「先驗」:

我曾見過一場異常悲壯的死亡,正是那次死亡深深的震撼了我,我從此不願再傷害哪怕再微小的生命……

那是在一次圍獵班羚的過程中。班羚又名青羊,形似家養山羊,善於跳躍,每頭成年班羚重約30多公斤,性情溫馴,是獵人最喜歡的動物。

那次,我們狩獵隊嚴密堵截,把一群60多隻羚羊逼到布朗山的斷命岩上,想把它們逼下岩去摔死,以免浪費子彈。約莫相持了30分鐘後,一頭大公班羚突然吼叫一聲,整個班羚群迅速分成兩群;老年班羚為一群,年輕的為一群。我看得清楚,但弄不明白它們為什麼要按年齡分出兩群?

這時,從老班羚群裡走出一隻公班羚來。這只班羚頸上的毛長及胸部,臉上褶皺縱橫,兩支羊角已殘缺不全,一看就知道它已非常蒼老。它走出佇列,朝那群年輕的班羚「咩」了一聲,一隻半大的班羚應聲而出。一老一少兩隻班羚走到斷命岩邊,又後退了幾步。突然,半大的班羚朝前飛奔起來,差不多同時,老公班羚也揚蹄快速助跑。半大的班羚跑到懸崖邊緣,縱身一躍,朝山澗對面跳去。老公班羚緊跟在後,頭一勾,也從懸崖上跳躍出去。這一老一少,跳躍的時間稍分先後,跳躍的幅度也略有差異,老公班羚角度稍偏低些,等於是一前一後,一高一低。我吃驚地想,難道自殺也要結成對子,一對一對去死嗎?這兩隻班羚,除非插上翅膀,是絕對不可能跳到對面那座山岩上去的。

果然,半大班羚只跳到四 五米 左右的距離,身體就開始下墜,空中劃出了一道可怕的弧線。我想,頂多再有幾秒鐘,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墜進深淵。突然,奇跡出現了,老公班羚憑著嫺熟的跳躍技術,在半大班羚從最高點往下降落的瞬間,身體出現在半大班羚的蹄下。老公班羚的時機把握得很准,當它的身體出現在半大班羚蹄下時,剛好處在跳躍弧線的最高點。就像兩艘太空船在空中完成對接一樣,半大班羚的四隻蹄子在老公班羚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如同借助一塊跳板一樣,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墜的身體奇跡般地又一次升高。而老公班羚就像燃料已輸送完了的火箭殘殼,自動脫離太空船。它甚至比火箭殘殼更悲慘,在半大班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被突然折斷了翅膀的鳥筆直墜落下去。可是,那半大班羚的第二次跳躍力度雖然遠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從地面跳躍的一半,但足夠跨越剩下的最後 兩米 距離了。瞬間,只見半大班羚輕巧地落在對面山峰上,興奮地「咩」叫一聲,轉到磐石後面不見了。試跳成功!緊接著,一對一對班羚淩空躍起,山澗上空劃出一道道令人眼花撩亂的弧線,一隻只老年班羚全摔得粉身碎骨。我沒有想到,在面臨家族滅絕的關健時刻,班羚竟然能想出犧牲一半挽救一半的辦法來贏得家族的生存機會。我更沒想到,老班羚們會那麼從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願地用生命為下一代開通一條生存的道路。

又另一個類似故事:

昨天晚上,當我從湖南衛視看到這感天動地的一幕時,我忍不住慟哭流涕!青海省有一個沙漠地區特別缺水。據介紹,每人每天只有駐軍從很遠的地方運來3斤定額的水量。3斤水,不光飲用、淘米、洗菜……最後還要餵牲口。牲口缺水不行,渴啊!終於有一天,一頭一向被人們認為憨厚、忠誠的老牛渴極了,掙脫韁繩,強行闖入沙漠中一條運水車必經的公路。老牛以驚世駭俗的識別力,等了半天,等來了運水的軍車。老牛迅速頂上去,運水的戰士以前也碰到過牲口攔路索水這樣的情形,但那些動物不像老牛這樣倔強。部隊有規定,運水車在中途不能出現「跑冒滴漏」,更不能隨便給水。這些規定,看似無情,實則不得已,這每一滴水都是一個人的「口糧」啊。沙漠中,人和牛就這樣耗著,持續了好半天,最後甚至造成了堵車。後面的司機開始罵罵咧咧,有些性急的司機用汽油點火試圖驅走老牛。可老牛沒有動,泰山一樣,不放鬆。直到牛的主人尋來。牛主人愧疚極了,起長鞭狠狠打在瘦弱的老牛身上,老牛被打得渾身青筋直冒,可還是沒有動,最後順著鞭痕瀝出的血跡染紅了鞭子,染紅了牛身,染紅了黃沙,染紅了夕陽。老牛的淒慘哞叫,和著沙漠中陰冷的酷風,顯得那麼悲壯。一旁的運水戰士哭了,被堵車的司機也哭了。最後,運水的戰士說:「就讓我違反一次隊規吧,我願接受處分。」他拿出自己隨身的水盆,從水車上放了3斤左右的水,放在老牛面前。老牛沒有喝面前以死抗爭得到的水,面對夕陽,仰天長嘯,似乎在呼喚。晚霞中,不遠的沙堆背後跑來一頭小牛,受傷的老牛看著小牛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頭,舔舔愛子的眼睛,孩子也舔了舔母親的眼睛,沉寂中的人們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淚水。天邊燃起最後一絲餘輝,母子倆沒等主人吆喝,在人們的一片靜寂無語中,踏上了回家的路。二十世紀的一個晚上,當我從電視裡看到這讓人揪心的一幕時,我想起了勞作的苦難的母親,我和電視機前的許多觀眾一樣,流下了滾滾熱淚。



我們信畜牲能夠有這樣的行為嗎?這個故事是虛構,還是真有其事?我們憑甚麼做出判斷?古月語質疑連人類都做不到的事,畜牲做得到嗎?從感情出發人們可以做出理性思維嗎?

例如,最近在香港發生轟動國際的虐傭案子,媒體,實際上大眾也是稱虐傭的女主角是魔頭,但見到這個魔頭的真身時候卻大出意外,竟是如斯斯文纖弱。以致於辯護律師宣稱被告絕不會做出虐傭的行為。人們憑甚麼信或不信?

人類是根據甚麼提出:「世界為甚麼是我們所見到的樣子,為甚麼不是其它的樣子?」「其它樣子」僅僅是人腦裡的東西,這個東西之所以出現在人的腦海裡,是因為智慧程式可以將初級鏡像訊息和次級鏡像訊息任意組合成為更次級的鏡像訊息,這個「其它樣子」其實就是人腦裡的更次級鏡像訊息,這個鏡像訊息顯然在真實世界裡是不存在的,人類沒有見到。人腦沒有休息,於是又組合出另外的鏡像訊息:「為甚麼我們見不到其它樣子?」人類不給自己的問題找出答案誓不罷休。結果科學家用人擇原理來堵塞智慧程式無休止的組合。但是,堵塞了沒有?O(∩_∩)O哈哈~


人擇原理之七
古月語 於 周日 26 1月 - 23:28


思維一定是「理性」嗎?「理性」是指一個現象本身的過程,還是指這個過程的某個結果?本能的反應叫「感性」,那麼通過思維的反應就應該是「理性」的嗎?或者,不能被證偽的思維才是「理性」?其實,柏拉圖、康德認為理性更「真實」,意思是更能理解真實世界。

理性思維的結果,很多是無法被證偽。例如「problem of induction」,如果在同樣的條件下,今天太陽從對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人們預計明天太陽也一定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有人在野外見到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預言再遇上天鵝仍然會是白色的。歸納法的問題在於,當人們無法證明某個現象出現的道理,就只能相信它在相同的條件下會再一次出現,直到有一次它不再出現,才能夠證明歸納錯了。例如人們在更深的層次上解讀了太陽從東方升起的因果關係,那麼太陽從東方升起就不是歸納法,而是理性證明。而天鵝是白色被出現的一隻黑天鵝證偽了。歸納法是在無法找到理性證明的情況下,唯有相信事實是如此。因此歸納法是人們據以行動或對某些現象會出現的判斷指引。

科學家是根據太陽系裡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來解釋太陽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的現象。但是這樣的解釋是根據這樣的先驗思維:萬物之間的變化有固定的因果關係,而這樣的因果關係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是不變的。真實世界裡的萬物諸態遵循一個不變的唯一規律,真實世界不可能有兩個或多個並行不悖的不同物理定律。理性思維肯定會問:為甚麼?為甚麼真實世界裡的萬物諸態不可能遵循多個並行不悖的不同物理定律?


人擇原理之八——識別率
古月語 于 周六 1 2月 - 17:35


古月語想再強調:在古月語的哲學裡只分真實世界和人腦裡的世界,真實世界只有一個,人腦裡的世界有幾十億個。人腦裡的世界必須統一在真實世界上。古月語短短的這幾句話已經將歷代哲學家的所謂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裡想說的話,和沒有想過要說的話,都說出來了。

我們之所以能夠認知世界,是因為我們的智慧程式架構裡的蛋白質可以有精細的結構,各個結構之間存在著可以識別的不同點。如果有人能夠識別A和B的不同點,而有人卻無法識別A和B之間究竟有甚麼不同,古月語認為這兩種人的對世界的識別率不在同一個水平上。如果有人不同意人和人之間對世界物件組態的辨識率存在差異,那麼,他無法理解為甚麼對於同一個物件組態為甚麼會有不同的認識。這個不同的認識並不是角度不同這麼簡單。如果兩個人的角度不同,這起碼,人們對角度還能辨識。問題是連角度都無法辨識,那就講不清了。

生命是由氨基酸和核苷酸組合而成。在自然界,氨基酸和核苷酸可以共同組合成的物件組態之所以一定是生命體,是因為不是生命體是不能在自然界存在下去。科學家製成的生物標本也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組合,得道高僧留下的真身也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組合,它們曾經是生命體,不經過生命體階段出現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組合物在自然界並不存在。古月語並不排除,在三十億年進化的歷程裡會出現蛋白質和核苷酸的各種各樣組合,但如果不能形成生命,它們瞬間就被大自然解體而消失。

我們把在進化時候出現的生命體歸類為物種,各式各樣的物種的出現並非必然,是隨機的。但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組合的無限性是一切生命進化的根本機制,這是古月語對達爾文進化論的非常關鍵性微觀機制補充,沒有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無限性組合的可能,生命是不可能進化的。因此,生命由簡單到複雜卻是必然的。這個意思是生命的最初階段是本能程式,而本能程式也是由單細胞的簡單到多細胞的複雜。本能程式是由核苷酸組合成的聚合體做記憶體,因此,一切生物的本能反應都記錄在核苷酸組合成的核糖核酸上。生命進化必然會構成智慧程式,具有智慧程式的生物的記憶是由智慧程式裡的蛋白質擔當,它補充了核糖核酸不足。因為核苷酸的組合是線性的,氨基酸的組合卻是三維的,因此蛋白質的結構比核糖核酸複雜得無與倫比。同時,即使是最低級的生命,在體內傳遞信息的仍然是蛋白質。這也是生命體能夠進化出智慧程式的根本原因。

智慧程式的所在地就是生物的的腦袋瓜。而腦袋瓜的大小和進化水平相關。「按生物學系統樹分析,比腔腸動物更為高等的生物原口動物、後口動物都擁有集中神經系統,也就是存在神經集中的部位(通常位於頭部)。扁形動物的筐狀神經系統以及節肢動物的梯狀神經系統,它們頭部的神經節都還不能稱為腦。其機能的分化水平低,不是能夠支配全身的中樞。擁有管狀神經系統的脊索動物(脊椎動物,頭索動物,尾索動物的總稱),從神經管分化出的中樞神經與神經索完全分離,但還是不能稱之為腦。所以可以認為擁有腦的動物只有脊椎動物。比較系統樹就可以發現、相對腦全體,大腦所佔比例越是高等的生物呈現越大的傾向。尤其是人的腦中的大腦不但體積大,而且大腦皮層存在的大小溝壑(腦溝)使其還具有非常大的面積。腦溝與腦溝之間的部位稱作腦迴,擁有腦溝與腦迴的大腦(稱有迴腦),僅僅在哺乳類中靈長目等極少數一部分生物才有。此常用以來說明之所以越是高等的生物呈現出的活動越複雜是在於大腦皮層是思考的中樞。」(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所以,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出現可能是偶然的,但是作為智慧來說,高智慧生物的出現卻是必然的。人類不僅僅是一個物種,而且是高智慧的載體。在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出現是必然的。這一點也正是人擇原理的一個最基本點。

曾經在地球上出現了一個僅次於現代人類的物種,跟現代人的形狀一樣,但只有一公尺高。幾萬年前絕種,可能是因為毀滅於特大海嘯,他們的遺骨於印尼佛羅倫斯島的一個山洞裡。但是,古月語想,他們的絕種,可能給當今的人類社會消除了一個大問題:人種歧視。

古月語想,氨基酸和核苷酸不應該只是地球上才有,宇宙深處某一個星球上也應該有,他們也應該有足夠的時間進化出高智慧生物。他們的身形可能和人類並不一樣,但他們的腦應該一樣。腦神經元是進化的結果,所以腦的結構不會相差的太遠。人類曾經向宇宙深處發射了一種電磁波,電磁波的構造,對電磁波有能力進行分析的生命來說,應該知道那是高智慧生物發射出來的。如果有高智慧生物在宇宙深處生存,他們對地球人類的這個電磁波應該會做出反應。這個電磁波已經發射幾年了,地球還沒有收到反應。其實也不奇怪,幾年,就是說電磁波才到幾光年以外的地方,就是說幾光年以內的距離內並沒有高級智慧生物生存。

古月語還要說的是:宇宙裡只有氨基酸和核苷酸可以組合生命。沒有其它的化合物有這個功能。這也是說高級智慧生物的出現是必然的。當然不是任何星球都可以有生命起源。但是一旦起源,只要足夠的時間,就可以進化出高級智慧生物。

古月語在《空谷餘音》裡提到道家和佛家的一個詭異說法,例如兜率天是否存在。人類能夠和兜率天裡的生物交換信息嗎?存不存在一個和人類沒有交換信息的世界存在?這個問題也是人擇原理的核心:不能和人類交換信息的世界是否存在對人類有意義嗎?

我們必須記住,是人類認知世界,而不是世界認知人類,人類和世界的位置不可以對調。對調不對調,完全和唯物論或唯心論風馬牛不相及。


人擇原理之八的重要補充
古月語 於 周日 2 2月 - 9:36


「古月語想再強調:在古月語的哲學裡只分真實世界和人腦裡的世界,真實世界只有一個,人腦裡的世界有幾十億個。人腦裡的世界必須統一在真實世界上。古月語短短的這幾句話已經將歷代哲學家的所謂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裡想說的話,和沒有想過要說的話,都說出來了。」



這是古月語在上一個帖子裡開頭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說是完整了,但古月語想應該進一步說明「為甚麼人腦裡的世界必須統一在真實世界上」?其實這一點在前面各個帖子裡都已經談過,但集中起來讓人更容易融會貫通。

生命體之所以能夠對大自然的變化做出反應以獲得生存空間和時間,是因為構成生命體的蛋白質也是感應器,大自然變化的信號可以引發這些蛋白質(包括蛋白質的衍生物或基團)結構變異,或稱為組態變異,這個變異將引發整個生命體的組態變異,從而對大自然的變化做出了反應。這個反應能否讓生命體取得更良好的生存條件,卻是一個進化過程。前面也說過,生命之所以能夠進化是因為蛋白質和核苷酸的無限性組合可能。能夠取得良好生存條件的生命體肯定繼續繁衍下去,一代一代將這個基因保存下來。而不能取得生存條件的生命體就被大自然分解了,再也沒有它的遺傳基因留下來。進化過程的本身就已經是表明「人腦裡的世界必須統一在真實世界上」,只不過不是有意識的,但卻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原理。簡單的一句話,我們人腦裡的世界如果不統一在真實世界上,我們就可能失去更好的生存條件。

人類不能在大自然裡我行我素,「人定勝天」是一種狂妄無知的思維。人是有條件生活得更好,但卻不是恣意妄為。人類現在面臨的環境災難是人類無視大自然規律,我行我素的結果。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人類的繁殖有甚麼資格淩駕在其它物種上?人類如果不認識自己在整個生物圈裡的位置,就咎由自取。

人腦裡的世界必須統一在真實世界上,但是又如何知道已經統一在真實世界上?最簡單就是將人腦裡的世界裡的某一個組態和真實世界裡的某一個物件組態對應起來,如果這樣的對應關係無論怎麼樣都無法取得,包括直接和間接的,那麼這樣的人腦裡的世界就就僅僅是人腦裡才有,就是謬誤。有人說你信它就是真理,你不信它就是謬誤。

「無限」僅僅是人腦裡的一種組態,真實世界是不存在無限的。但是「無限」卻有一個真實世界的對應關係「有限」,我們能夠稱「無限」是謬誤嗎?但我們仍然保留了這一個詞彙,甚至運用到另一個思維裡去。又例如「邏輯」,邏輯的意思是我們不能自打嘴巴,前言不搭後語。例如「上帝無所不能」就是一句不成邏輯的話,我們無法在真實世界找到這樣的事,它是「真理」還是悖論?


地外生命


認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着很簡單的事實的支持: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2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而銀河系只是宇宙中超過1000億星系中的一員。據估計至少有十分之一的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行星系統。換言之,在可見的宇宙中,有至少6.25×1018顆具有行星系統的恆星。即使我們假設每10億顆恆星里只有一顆支持生命存在的行星系統,那也有6.25×109個行星系統存在於我們可見的宇宙內。

現在據我們所知,太陽在行星系統里是普遍的,並沒有獨特的性質。因此可以相信在許多其他行星上也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條件。在此假設之下,所有這些行星都不地球再發育出生命是極不可能的,因此宇宙中很可能還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不過以上推測無視了一個事實,即生命的存活時間窗口可能只有數百萬年。

生命存在的幾率在1961年提出的德雷克公式就已經估算過了。然而,德雷克公式里有諸多的係數是完全基於猜測的,因此按此公式推算的結果也是具有爭議的,並無法得到一個確切的結論。考慮到生命會在行星間蔓延:如果技術足夠先進的生命形式在星際殖民,並且文明延續足夠長的話,它們會在數百萬年內充滿整個星系。但事實上沒有跡象表明這一現象的存在,這個事實被稱作費米悖論。

科學家在搜索外星生命時,多以液態水和有機物的存在作為外星生命存在之前提條件。水為地球生命體內各種化學反應提供了場所。水的中性pH值使得其電離的氫氧化物和水合氫離子既可以溶解帶正電的金屬離子,也可以溶解帶負電的非金屬離子;另外,有機物分子親水性和疏水性的事實使得有機物分子能夠形成水封閉膜。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也使得其更加容易儲存蒸發的能量,並在冷凝時釋放出來。這有助於氣候的調節,維持生命所需的熱穩定性。

有人批評這樣以地球生物為藍本的先入為主的觀點阻礙了外星生命的探索。卡爾·薩根在1973年提出碳沙文主義,認為這些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限制了我們對於地外生命可能性的想像。例如在宜居帶之外,有可能通過地熱等方式維持地底的生物圈;也有生物能夠在高砷低磷的環境下存活,這說明生物組成「必備」的六大基本元素:碳、氫、氧、氮、磷、硫 ,可能不是必需的。除了碳基生命之外,有人認為外星生命也可能以硅基、硫基、氨基等生命形態存在。

對外星生命的探索有直接的,如尋找單細胞生命在太陽系中存在的證據,其研究的對象有太陽系中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和衛星,以及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但更多的探索是間接的,如捕捉任何科技化的社會傳播到宇宙空間的信息。但是其它生命不一定會像人類一樣故意地向宇宙深處隨意傳播信息,同時信號在廣闊的宇宙間傳播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這意味着,任何信號捕獲到的或沒有捕獲到的都是來自遙遠的過去。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上就攜帶了刻有人類信息的鍍金鋁板。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也攜帶了一張銅質鍍金唱片,內容包括有關地球的信息、用55種人類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旨在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問候。當前旅行者1號位於太陽系的邊緣,即將進入星際空間。

1960年,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在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台使用位於西維吉尼亞的綠堤望遠鏡(英語:Green Bank Telescope)進行了著名的奧茲瑪計劃,探測目標是波江座的天苑四和鯨魚座的天倉五,其實驗的目的是通過無線電波搜尋鄰近太陽系的生物標誌信號。1974年11月16日,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發射一個稱為「阿雷西博信息」的訊息,希望可以和外星人聯繫。1977年SETI使用巨耳無線電望遠鏡(英語:Ohio State University Radio Observatory)收到了著名的Wow!訊號。為了紀念奧茲瑪計劃實施50周年,2010年11月開始進行的多蘿西計劃,其探測目標除了奧茲瑪計劃的兩顆恆星之外,還包括HD 69830、巨蟹座55和格利澤581,這些恆星系統都被認為是具有在宜居帶的行星。

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是於1974年,為慶祝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完成改建,而創作的無線電信息,並以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為目標,把信息透過該望遠鏡射向太空。該信息共有1,679個二進制數字,而且1,679這個數字只能由兩個質數相乘,因此只能把信息拆成73條橫行及23條直行,這是假設該信息的讀者會先將它排成一個長方形。如果把它排成23條橫行,它會變成白色雜訊,相反如果把它排成73條橫行,便可排出圖中的一幅信息。1984年,加州柏克萊大學正式發起搜尋地外文明計劃,計劃使用無線電望遠鏡來監聽太空中的窄帶無線電訊號,並用超級計算機分析這些信號。

1999年5月17日,SETI@home項目開始正式運行,該項目利用全世界互聯網上的閒置計算機,對收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運算。2011年4月27日,搜尋地外文明計劃因為經費嚴重短缺而被迫中止。

像之前說的,從宇宙的尺度和年齡來看,智慧生物理應能快速擴張,留下外星殖民的跡象。但我們發現的殖民活動不一定有地外生物參與,也可能是探測器或者信息採集裝置。

某些理論上的探索技術,比如馮·諾依曼探測器,能夠在短短50萬年中探索完銀河系大小的星系,卻只需要相對少量的物質和能量投入。即使銀河系中只有一種文明採用這個技術,探測器也應該遍布整個星系,包括太陽系——也許處於原材料豐富且容易獲取的小行星帶。

另一種可能接觸到的外星探測器是會尋找外星生物的布雷斯韋爾探測器。這種探測器能自主行動,尋找外星文明並嘗試進行交流(而馮·諾依曼探測器常被認為只是純粹地進行探索活動)。相比於和超遠距離的文明用光速信號進行緩慢的對話,這種技術是很好的替代方法。探測器會擁有人工智能,找到外星文明之後能自己實現短程對話,不會產生用遠程的無線電對話時出現的延遲。雖然探測器的發現目標後仍要以光速把信息傳回基地,但用於信息採集的文明間的對話可以實時進行。

從1950年代開始,人類在太陽系內一小部分區域進行着星際探索,但沒有發現任何說明外星殖民者、探測器到訪過的證據。太陽系內有很多資源豐富的區域,比如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奧爾特雲等。雖然這些區域非常大而且難於考察,如果進行仔細的探查可能會發現外星人探索活動的線索。尋找地外人造產物計劃和尋找地外文明到訪計劃,對這方面已經做了一部分工作。科學家羅伯特·弗雷塔斯、范斯高·威爾德斯也嘗試了指示、吸引或者驅使地球附近的布雷斯韋爾探測器。大部分這方面的計劃被天文學界認為是「邊緣」學科。目前沒有任何項目發現了外星人造產物。

如果發現了外星人造物,它們可能不太容易辨認出來。因為我們不一定能理解和辨識融合了外星思維和高等外星科技的物品。通過合成生物學製作的生物工程化的生命體探測器,可能會在某時刻分解不留下任何證據。一個基於分子納米技術的信息採集裝置可能正遍佈於我們身邊,卻完全不被人發現。克拉克的第三條定律也暗示,遠先進於人類的外星文明可能擁有不被人類理解的調查手段。

1959年,弗里曼·戴森博士發現每一個發展中的人類文明會持續增加能量消費量;所以理論上說,一個年齡足夠大的文明將需要太陽產生的所有能量。思想實驗戴森球(Dyson Sphere)就是他想出的解決辦法:用一個殼體或雲狀物罩住整個恆星來收集儘可能多的輻射能。這樣龐大的天體工程(astroengineering)項目會大大改變太陽的觀測光譜,從普通恆星大氣層的發射光譜變為黑體輻射光譜,很可能在紅外波段出現峰值。戴森認為只要檢查恆星的光譜,如果找到這樣的光譜變化,就能發現高等外星文明。

從那以後出現了各種理論上的星球規模的超級建築,但中心思想仍然是一個相當高等的文明——卡爾達肖夫指數II型以上——會使自己的環境變化得足夠大,使得在星際距離外被探測到。

然而,這種建築會比原來設想的更難觀測到。根據內部環境的差異,戴森球會有不同的發射光譜;依賴於高溫反應的生命更青睞高溫的環境,導致在可見光波段而不是紅外波段出現「剩餘輻射」。另外,有一種戴森球的變體——俄羅斯套娃腦(Matrioshka brain)——很難實現遠距離觀測;它是一系列同心球,輻射的能量由內向外逐層遞減。最外層可能會接近星際背景輻射的溫度,以致於完全無法觀測到。

關於戴森球和其他卡爾達肖夫指數II型或III型的能改變恆星光譜的巨型人造物,有一些初步的搜索;但是光學調查沒有發現任何線索。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有一個尋找戴森球的項目正在進行中,但這些搜索只是初步的,並不完整。

另一個類似的話題是星系規模建築。可惜目前的情況對於「生命是普遍的」這個理論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對於上千個星系的直接觀測後,卻找不到任何人工建築或改動的證據。這意味着要進化出能製作星系規模超級建築的物種,其速率將小於1個每1萬個星系每130億年,或者說是10−18個每年。

一種解釋是人類文明在星系中是唯一的。順着這個思路有幾個相關理論,解釋為什麼智慧生物會如此稀少或者如此短命。這些假設的延伸是大過濾理論(英語:Great Filter)。

認為地外智慧生物不存在的人聲稱生命——至少複雜生命——誕生的條件是很罕有的,或者地球是特殊的。這是所謂的稀有地球假說:嘗試通過拒絕平庸原理來解決費米悖論,主張地球不是典型的,而是特別的甚至奇特的。雖然「地球是特殊的」這個觀點在歷史上一直有哲學和宗教背景,稀有地球假說使用定量的和統計證據來說明多細胞生物在宇宙中是極其罕見的,原因是和地球相似的行星非常少,或者說很多不可能的巧合都集中到地球身上讓複雜生命的誕生成為可能。儘管有人指出複雜生命可能按照不同於地球的其他模式進化出來,但是考慮到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只有一個物種發展出文明並能實現太空飛行和無線電技術,這讓高等技術文明在宇宙中是罕見的觀點顯得更加可信。

舉例來說,智能的出現可能是進化的意外情況所致。傑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提出人類智能是逃離性選擇的結果,才走上了意料之外的進化方向。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心智探奇》指出,生命一達到最低限度的複雜度時就一定會進化出智慧生物的想法,是一種基於「進化階梯」理論的謬誤:進化沒有一個前進的目標,只是自然產生,挑選出對於給定的生態環境最有用的變異;地球產生出具備語言功能的智慧生物,這只能說是目前看來進化過程中一次罕見的好選擇,但這絕不是生命進化的終點,未來的進化是好是壞還不能確定。

順着這個思路的另一個理論是,即使生命存活的條件在宇宙中很普遍,但考慮到生命由一系列分子複雜排列而成,同時具有繁殖、從環境攝取基本組分、獲取並轉化能量供應生命活動等能力,要生命誕生(或者說在一個可能有適宜生存的星球上要自發產生生命)仍然十分困難。

另外,在從初等生命到人類這段充滿未知數的過程中,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和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的轉變,其發生的幾率也可能非常小。

也許智慧生物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工業文明則相反。舉例說,地球工業文明的出現是得益於方便易得的能源,比如化石燃料。如果這種能源是稀缺的或者根本不存在,那麼智慧生物要發展科技到能進行外星對話的程度會困難很多。除了能源也會有其他特殊因素是文明發展需要的,但在不同星球的分佈會有差異。

稀有地球假說推崇地球生命和其形成過程,是一種人擇原理的變體。它強調宇宙似乎特別適合發展人類文明。這種哲學觀不僅反對平庸原理,還和哥白尼原則相斥,後者一般認為宇宙中沒有任何地方是更優的。不斷有證據表明人類並不是地球上唯一擁有智能、語言、工具使用和製作能力的物種,這大大打擊了稀有地球假說。

反對者認為稀有地球假說和人擇原理都是缺乏想像力的和語義重複的——如果為了讓人類產生宇宙必須存在相應的條件,那麼既然人類已經存在,所以宇宙肯定已經滿足這些條件了。根據這樣的分析,稀有地球假說混淆了為什麼生命會在地球出現和為什麼生命要出現。儘管和地球具體情況相同的星球不太可能普遍存在,但是我們還是不知道複雜生命的進化需要哪些條件。

在發展出無線電或太空飛行技術之前或之後很短的時間內,技術文明可能傾向於或者必定會自我毀滅。可能的滅絕方式包括核戰爭、生物武器或意外的病毒感染、納米技術災難(nanotechnological catastrophe)、不理智的物理實驗、程序失控的人工智能、地球生物圈惡化後產生的馬爾薩斯災難。這類話題在小說和主流的科學理論中都有探討。有部分人認為[誰?]人類的末日可能比想像的要更快到來。1966年,卡爾·薩根和約希夫·雪可夫斯基(Iosif Shklovsky)提出,技術文明要麼會在持續一個世紀的發展星際通訊的過程中走向自我毀滅,要麼掌握自己的命運並繼續存活上億年。自我毀滅也可以用熱力學的觀點來考察:目前生命是一個有序系統,可以維繫自身和對抗無序的趨勢;但「外部傳輸」(external transmission)或者星際通訊階段可能是系統變得不穩定和自毀的轉折點。

相同的,以尺度和機率的角度與視野來觀察,地球屬於適居帶的行星,擁有且滿足一切生物物種維持生命、生存和演化的所有條件,然而事實上從地球歷史中的顯生宙開始至今,在這長達五億多年的歲月間和數百萬的生物物種中,只有一個物種成功的演化成為高等智慧生命-「人類」,而非多種多元的高等智慧生物並存於地球上,這顯示了在「相同條件」下,「高等智慧生命」並非如此的輕易出現和存在。同地球殊異假說一般,這或許為費米悖論提供了一個答案。

(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擇原理之九——結論
古月語 於 周一 3 2月 - 19:39


古月語想也是時候給人擇原理來一個總結,然後進入另一個命題。

理論由來

在1973年的紀念哥白尼誕辰500周年的"宇宙理論觀測數據"會議上,天體物理學家布蘭登·卡特首次提出了這個理論。他的論文中明確闡述的人擇原理,站在了哥白尼原理的反面。哥白尼原理否認了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正如同哥白尼所主張,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陽也只是一顆位於典型銀河系的典型恆星。卡特的論文《大數重合與宇宙論中的人擇原理》包含了下列陳述:「雖然我們所處的位置不一定是「中心」,但不可避免的,在某種程度上處於特殊的地位。」 (IAUS 63 (1974) 291)。

1986韋氏字典給出了下列定義:被觀測的宇宙的環境,必須允許觀測者的存在。

(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月語的人擇原理:

其實「智慧」在思考真實世界,或宇宙的時候,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做了一些預先設定:

一:
這個智慧的載體是真實世界的一個部份。這個智慧作為觀察者,或認知者是和被觀察者,或被認知者處於同一個世界。
二:
這個智慧能夠接收到真實世界裡的各式各樣的訊息,因此這個智慧能夠區分自己和被觀察者的不同,肯定並區分真實世界裡的各種各樣物件組態,這個智慧必須會使用語言來標籤真實世界裡的物件組態,因此這些標籤是可以區別的。這個標籤具有相同的現實意義,因此所有智慧載體通過分析能夠理解,因此可以在智慧載體之間傳遞,和累積。
三:
因為只有人類能夠使用語言,這個「智慧」只有人類才具有。這個智慧已經將真實世界視為形形色色的、可以區別的物件組態的聚合體。
四:
如果真實世界沒有給這個智慧各式各樣的訊息,這個智慧就不能辨識真實世界。既然能夠,所以真實世界裡的物件組態之間存在著可以辨識的訊息交換,因此存在著可以辨識的層次和因果關係。可以辨識的意思是指這些交換、層次和關係不會是飄忽的,不會因為觀察者的不同而不同。
五:
最後,這個「智慧」真的存在並且是唯一的。唯一的意思是這個智慧是由蛋白質和核糖核酸構建,並不是指宇宙裡,地球是存在智慧的唯一星球。上面的第一至第四亦為真。這真實世界裡並不存在這個智慧永遠無法辨識的物件組態,既然無法辨識,這樣的物件組態的存在對這個智慧並不具有任何意義。


這個「智慧」是甚麼?

一。
真實世界裡所有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都是碳基。不存在硅基、硫基等「氨基酸」和「核苷酸」。
二。
生命體是由氨基酸和核苷酸構建的一具自身成套的自動程式,它的載體、程式語言,記憶體都是由氨基酸和核苷酸組建起來,之所以可能是由於氨基酸和核苷酸可以無限組合的屬性,每一個組合都能夠被辨識它和其它組合之間的異同點,因此每一個組合都可以對應大自然裡的唯一的一個訊息,這是這個自動程式可以對大自然的變化做出不同的應對的根據。也因此,在這個自動程式的生存週期(生命週期)裡可以從外界攫取恰當的能量和物件,完善自身的生存條件,並自我複製,將所有的訊息傳遞到另一個複製物。
三。
生命體是真實世界裡的唯一獨特物件組態,自成一個體系而區別於其它的物件組態。在和大自然的互動中,它的蛋白質結構和核糖核酸結構都可能產生變異,這些變異在複製的時候會被記錄在另一個複製體裡,如果這個複製體可以更優越的對大自然做出應對,這個記錄就會一代一代的複製而保留下去。這個過程就叫做進化,正是因為進化的存在,所以承載智慧的生命體必定會在真實世界裡出現。
四。
真實世界是一個物件組態,這個物件組態是無數次級物件組態的組合,同理,每個層次的物件組態可以與其它層次的物件組態組合成為另一個物件組態。例如質子、中子、電子是三種不同的物件組態,化學元素主要是由這三種物件組態組合而成。而相同與不同的化學元素組合成了不同的化合物,相同與不同的化合物構建了整個真實世界裡的物件組態,物件組態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真實世界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
五。
這具自動程式開始的時候是以核糖核酸做記憶體,古月語稱這樣的自動程式為本能程式,進化到最高階層的時候又進化出另一個,古月語稱之為智慧程式。智慧程式是以蛋白質為記憶體。是後天才建立的
六。
因此,每個物件組態的變化可以追溯到另一些物件組態上,這就構成了真實世界的因果關係。智慧就在於解讀這些因果關係。
七。
當智慧追溯物件組態之間的因果關係,發現宇宙只有這個樣子,智慧才能起源、進化而形成。宇宙如果不是這樣,智慧無法形成,那麼是否存在其它的宇宙,對這個智慧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在另一個宇宙裡是否有另一種智慧,因為它和這個宇宙的智慧沒有訊息交換,也是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問題。是否另一個宇宙裡的智慧比這個宇宙的智慧有更高的水平,以至於它可以觀察這個宇宙裡的智慧的一舉一動而不被發現,但是,這是一個悖論,如果它干涉這個宇宙的運轉,根據因果關係,這個宇宙裡的智慧一定會發現,正如暗物質一樣。如果它不干預,那麼它的存在就不會具有任何意義。這裡不是指干預個人的行為,干預個人的行為將導致不同的觀察者有不同的說法,就不能排除有人瞎說,有人牽強附會、捕風捉影。


「被觀測的宇宙的環境,必須允許觀測者的存在。」這句話有語病,被觀測的對象,肯定要有主體——觀測者,沒有觀測者,怎麼會有被觀測的對象?而智慧如果作為觀測者,就一定會有觀測對象,沒有觀測對象,觀測甚麼?所以,古月語真的要對人擇原理重組——真實世界的存在意義是對觀測者而言,沒有人這個認知世界的主體,世界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世界的意義是人說的,也是對人說的,其它沒有智慧的生物能夠說出世界的意義嗎?它又跟甚麼說?

「我思故我在」,我們說話、寫文章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實際上就是「我思」,因此我們對自己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但是這個世界甚麼都要講因果關係,沒有理所當然的事,這是哲學家的立場,將真實世界裡的形形色色物件組態之間的關係弄得清清楚楚。最終哲學家問了這個問題:「世界為甚麼是這個樣子?」答案是甚麼,真的耐人尋味,答案卻是理論物理學家給出的。

這個答案卻出乎哲學家的意料;如果世界不是這個樣子,輪不到你來問這個問題。意思是世界是這個樣子你才能存在,才能問這個問題。你的存在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因當然是世界的這個樣子,人的存在是果,因為這個因果關係不做第二想,很多人 這樣說,人的存在,世界必須是這個樣子,結果,好多人誤以為人擇原理倒因為果,其實不然。

為了更清晰的表達,古月語是這樣陳述:「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是對人的智慧而言。」如果人的智慧不能認知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會有任何意義。所以人的腦裡可以有好多古靈精怪的物件組態,但真實世界並不能證實有這樣的物件組態,這個物件組態就不具有任何意義。相反,我們又怎麼知道真實世界裡有我們人腦裡還沒有的物件組態?

所以我們往往自己搞糊塗了,這是一個非常玄妙的思維現象。古月語相信,華先生鑚不出這個思維怪圈。這個怪圈鑚不出去,最終就會陷入有神論的漩渦裡。昨天古月語觀看了一齣紀錄片:kerry心理學。他是一個無神論者,他說人之所以信神,是因為被自己的思維誤導。他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一個無神論的科學家,在他的暗示下,在一個沒有人在的教堂裡獨處了十幾分鐘,突然激動起來,不斷的喃喃自語感謝神。這個片集叫《fear & faith》。

人擇原理如果說是這樣的思維怪圈的產物亦不為過。如果唯心論、唯物論能夠理解人擇原理的真正含義,就會脫胎換骨。人擇原理其實很簡單:被觀測者必須存在觀測者時才有意義。簡單到庸人都會以為然。但將「被觀測者」換成「真實世界」,「觀測者」換成「人」的時候,他們的腦筋就不見得轉得過來了。 所以,真實世界裡的物件組態只有被人觀測到的時候才有真正的意義,人們不可能連這個物件組態是甚麼名稱都不知道的時候去大談這個物件組態的意義。

古月語說人腦裡沒有的物件組態,注意「沒有」的含義是指壓根兒不曾有,後來卻在真實世界裡被發現了。這樣的論點曾經被有神論作為神存在的理據。但是神卻是先出現在人腦裡,而幾千年來真實世界卻是神跡渺然。而像暗物質,人們在計算宇宙的總能量的時候就已經懷疑暗物質、暗能量的存在,只不過不能理解為甚麼竟然沒有被人發現。後來才在宇宙裡的一個雙星系的軌跡裡發現了暗物質的蹤跡。

其實在光速被測定之前,麥克斯韋方程組裡面就已經存在一個以c為字元的常數,勞倫斯變換裡也有c,也是一個常數,只是當時沒有人認得它就是光速。當時麥克斯韋方程組在勞倫斯變換下是不變的。愛因斯坦卻想,力學方程也應該勞倫斯變換下不變才對,相對論的現象在理論上先被證明,然後才通過實驗證實。這個例子難道不能作為人腦裡的世界大過真實世界的例證嗎?

古月語希望人們不要做相反的推論,認為真實世界裡的物件只有被觀測到的時候才有意義,而指責這是不可知論的論點。其實這句話裡面絲毫沒有不可知論的蛛絲馬跡。 「」


人擇原理之十 人腦裡的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糾結
古月語 于 周四 6 2月 - 12:56


如果閣下見到兩個人在爭論這樣的問題會有甚麼感想:「你以為你媽媽一定會生下你?」「你怎麼的了?我現在就已經活生生的在你面前。」古月語覺得這樣的爭論只能發生在人和人之間。在這個宇宙裡只有人才會對一個已經存在了的存在,質疑它的存在是偶然的,他不存在也是可能的。為甚麼人會想一個已經存在了的東西有可能不存在。一樣,也只有人才會爭論一個並不真實存在的物件組態。不要奇怪,因為他們是人。

人通過自己的感官將外界某一個物件組態的訊息傳遞到智慧程式形成一個蛋白質組態,這個蛋白質組態對應了外界物件組態,古月語稱這個智慧程式裡的蛋白質組態為外界物件組態的鏡像訊息,這個過程叫做感性認識。直接起源於外界物件組態的鏡像訊息叫做初級鏡像訊息。因為這個,或這些初級鏡像訊息可以引發智慧程式裡的另一個蛋白質組態的形成,古月語將這個,或這些鏡像訊息稱之為次級鏡像訊息。同理類推,智慧程式可以形成更次級的鏡像訊息。這個過程稱之為思想。如果是漫無目的,稱為臆想、夢境。如果這個過程是以在真實世界取得對照為目的,叫做理性思維。

無論是凡人,還是哲學家、科學家如果像認真的去思考一些問題,都陷入真實世界和人腦裡的世界的糾纏。神學家是乾脆將一切人腦裡的世界都當做是真實世界。

人擇原理是試圖解決這個糾纏,試圖將真實世界到人腦裡的世界的糾纏不清的那根線理順,但不容易,他不知道哪一頭是真實世界,哪一頭是人腦裡的世界,有時候他抓到了一頭,以為是真實世界,誰知卻是人腦裡的世界。當他去尋找另一頭的時候,這一頭又從他的手裡失落了。

其實,這個一點也不奇怪,一個人要認知真實世界,這個真實世界必須先進入他的腦裡世界,一旦進入了他腦裡的世界,定力差一點都搞不清楚真實世界和腦裡世界的區別了。有時,人要認知真實世界,得先在自己的腦裡建立一個組態,結果,又搞混了,哪一個才是真實世界。這正是思維怪圈產生的原因。

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面鏡子放在一隻動物面前,看看它是否知道鏡子裡面的映像就是它自己。但是對實驗所取得的結果的解讀卻富爭議性。

(下面資料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Animal consciousness, Cognitive tests are assessments of the cognitive capabilities of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Tests administered to humans include various forms of IQ tests; those administered to animals include the mirror test (a test of visual self-awareness) and the T maze test (which tests learning ability). Such study is important to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psychology, as well as determination of human and animal intelligence.

This involves an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things, events, situations, and the willingness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apply perception, judgement, and action in keeping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the optimal course of action. It often requires control of one's emotional reactions (the "passions") so that the universal principle of reason prevails to determine one's action. In short, wisdom is a disposition to find the truth coupled with an optimum judgement as to what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in order to deliver the correct outcome. Synonyms include: prudence, sagacity, discernment, or insight.智慧(狹義的)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於神經器官(物質基礎)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



把一隻貓、一個裝有氰化氫氣體的玻璃燒瓶和一個放射性原子核放進封閉的盒子裏。當盒子內的監控器偵測到衰變粒子時,就會打破燒瓶,殺死這隻貓。根據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在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後,貓會處於又活又死的疊加態。可是,假若實驗者觀察盒子內部,他會觀察到一隻活貓或一隻死貓,而不是同時處於活狀態與死狀態的貓。這事實引起一個謎題:到底量子疊加是在甚麼時候終止,並且塌縮成兩種可能狀態中的一種狀態?

薛定諤的著名思想實驗提出一個很尖銳的問題:這系統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處於兩種不同量子態共同組成的疊加態,轉而塌縮為其中的一種?更技術性地說,由於薛定諤方程式的線性性質,它不能促使這疊加態塌縮,它只能展示這疊加態隨着時間演進而演化的可能結果。一個量子系統甚麼時候開始不再是幾個量子態的線性組合(儘管這幾個量子態中的每一個量子態都像是不同的經典狀態,量子系統不能同時顯現為幾個經典狀態,只能顯現為其中一個經典狀態),轉而開始擁有唯一的經典描述?這就是這思想實驗令人揣測之處。假若貓仍舊存活着,牠一直只記得她存活着。但是,符合標準量子力學的詮釋竟然要求,像貓、日記一類的宏觀物體不必永久具有唯一的經典描述。這思想實驗描繪出一幅表觀的弔詭。直覺而言,觀察者不能處於疊加的狀態;可是,從這思想實驗來思考,似乎貓可以處於疊加的狀態。是否貓也必須成為觀察者,或者,貓的存在於單獨、良好定義的經典狀態這案例,必需要求另外有一位外來觀察者存在?

愛因斯坦覺得每一種選項都很荒謬,他特別覺得這思想實驗極具凸顯出這些論題的能力。1950年,在一封寄給薛定諤的信件裏,他闡述:

You are the only contemporary physicist, besides Laue, who sees that one cannot get around the assumption of reality, if only one is honest. Most of them simply do not see what sort of risky game they are playing with reality—reality as something independent of what is experimentally established. Their interpretation is, however, refuted most elegantly by your system of radioactive atom + amplifier + charge of gunpowder + cat in a box, in which the psi-function of the system contains both the cat alive and blown to bits. Nobody really doubts that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cat is something independent of the act of observation.只要一個人抱着誠實的科學態度,他就無法逃避實體這假設,除了勞厄以外,在當今物理學者中,只有你看到了這重點。大多數學者不了解他們對於實體所玩弄的是甚麼危險遊戲,他們以為實驗建立的結果與實體無關。可是,他們的詮釋已被你的放射性原子+放大器+火藥+貓這盒子系統精緻地反駁。這系統的波函數既表現出生氣勃勃的貓,又表現出血肉模糊的貓。沒有任何學者會真正質疑貓的存在或缺席與觀察這動作無關。



在量子力學裡,莫特問題(Mott problem)是一個弔詭,顯示出在研究波函數塌縮與量子測量時所遇到的困難。這問題最先由內維爾·莫特爵士與維爾納·海森堡於1929年表述為在雲室裡,球對稱性波函數塌縮為線形徑跡的弔詭。

實際而言,幾乎所有高能物理學實驗,例如那些在粒子碰撞器(particle collider)進行的實驗,涉及到的散射波函數都具有球對稱性。可是,粒子碰撞後的偵測結果,總是呈線形徑跡。這真是令人難以揣測,為什麼球對稱性波函數在實驗裏會展現為線形徑跡?然而,這是所有粒子碰撞實驗慣常得到的結果。

1953年,物理學者毛里裘斯·任寧格(Mauritius Renninger)給出一個相關的變版表述,知名為任寧格實驗(Renninger experiment)。在這表述裏,沒有偵測到粒子的事件也可以算為量子測量,換句話說,測量可以被完成,甚至在沒有偵測到任何粒子的狀況下。

在莫特與海森堡的原本1929年表述裏,他們提到一個放射性原子核發生衰變,發射出一個α粒子,其波函數呈球對稱性;但是,在威爾遜雲室裡觀察到的這種衰變的結果永遠是直線徑跡(假設偏轉粒子徑跡的磁場為零)。直覺地思考,這種波函數應該隨機地將雲室內的原子離子化,然而實際並非如此。莫特給出理論證明,在位形空間裏,雲室的所有原子都在作用,雲室裏每一顆凝結珠發生在同樣直線附近的事件具有壓倒的可能性。唯一不確定的是,波函數會塌縮為哪一條直線徑跡;其機率分佈呈球對稱性。

莫特的分析令人聯想到理查·費曼發明的路徑積分表述方法,但是比它要早了二十年。思考被α粒子離子化的原子,通過計算它們的每一種可能位置組合,莫特證明,聯合機率分佈壓倒性地傾向於離子化路徑就是經典路徑的案例。



人擇原理十一——信與不信
古月語 於 周日 9 2月 - 16:41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名女獄警名叫Abbie Levens,在執行公務期間,愛上了已入獄9年的囚犯Sherome Blair。她甚至毫不避諱的向法官坦言,是她自己先追求Blair的。

Sherome Blair是為什麼入獄?其實他的品行不好,在2004年3月曾因搶劫珠寶入獄,出獄後,又因為誘騙和搶劫雙重罪名再次被抓並入獄。不過,這樣的人到底有什麼值得Abbie Levens愛的?

Levens表示,「在自己壓力最大的時候,是Blair陪伴自己度過難關的。」不過, Levens否認和Blair發生過性關係,她說,「對Blair,只存在單純的愛情幻想。」

那Blair的想法又是什麼?他說,「對Levens並沒有放太多感情,只是在服刑期間,和她一直保持聯繫。」這或許就是當Blair出獄後,選擇和Levens分手的主要原因。

在法庭上,Levens承認自己的行為不檢點,但並不後悔談這段戀情。目前Levens因涉嫌執行公務中存在不正當行為而被逮捕,現在正在監獄中服刑。

*******************************************************
一名來自澳洲的老婦誤信網路“火辣辣的浪漫愛情”,非但被來自尼日利亞的年輕騙子詐騙約9萬澳幣(約26.8萬令吉),最后魂斷南非,令家人悲痛不已。

 南非新聞網站“時報即時消息”週三報導,2009年,時年63歲的賈可布斯于同居人過世后不久,在網路上認識了當時年方24歲的尼日利亞大學工程系小夥子歐莫柯,兩人透過網路,日久生情,爆發出祖孫戀。

 去年3月,賈可布斯被發現死于南非約翰內斯堡租屋內,死因是服用大量藥物所致,死者的珠寶與手提電腦也同時失竊。

 警方循線發現,在她死前的5天,歐莫柯曾到租屋與她幽會同居,進而知會尼日利亞警方希望他到案說明。上週,尼日利亞警方終于逮捕到歐莫柯,開始偵訊。

 據悉,2010年,經過長達1年的網路羅曼蒂克戀愛,賈可布斯與歐莫柯的第1次約會始于約翰內斯堡,去年是第2次。自2009年至2013年的4年間,她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不停地自銀行匯錢給這名年輕人,前后大約9萬澳幣。

 尼日利亞警方懷疑歐莫柯屬于網路詐欺集團成員之一,並開始追查幕后集團。

*******************************************************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至暗沙。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譯文: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有一天他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一股「曾參殺了人」的風聞便席捲了曾子的家鄉。第一個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人,那人沒有親眼看見殺人兇手。他是在案發以後,從一個目擊者那裡得知兇手名叫曾參的。當那個鄰人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子的母親時,並沒有引起預想的那種反應。曾子的母親一向引以為驕傲的正是這個兒子。他是儒家聖人孔子的好學生,怎麼會幹傷天害理的事呢?曾母聽了鄰人的話,不驚不憂。她一邊安之若素、有條不紊地織著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那個鄰人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還是坐在那裡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著自己的布。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裡,心裡驟然緊張起來。她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緊院門,端起梯子,越牆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對兒子的瞭解、信任而論,「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子的母親面前是沒有市場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

******************************************************
牧童在放羊的時候突然頑皮起來,大喊:「狼來了,狼來了。」害得村民趕來。牧童見到村民氣勢洶洶有點害怕,謊說狼被自己嚇跑了。第二天牧童覺得村民被騙很有趣,又高喊:「狼來了,狼來了。」見到村民趕來,又謊報狼被自己嚇跑了。幾天後,狼真的來了,牧童高喊、「狼來了,狼來了。」卻不見村民出來,結果一隻羊被狼拖走了。

******************************************************
信,不會讓謊話變成真言,不信,也不會將真言變成謊話。但是當年的德國青年,如果不信希特勒的治國「理念」,會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嗎?今天,雖然是極少數,但仍然有人相信希特勒的治國「理念」,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信不信,有時生死攸關,有時信不信無傷大雅。但在認識論上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人擇原理十二——需要追究原因嗎?
古月語 於 周五 14 2月 - 0:04


當初1973年,在紀念哥白尼誕辰五百週年紀念會上第一次提出人擇原理,旨在說明只有現在見到的宇宙才能孕育出生命,進化出高級智慧的人類,只有高級智慧才能解讀這個世界,也因此才會問世界為甚麼是這個樣子。但是古月語想人們應該可以循著這個想法去說明人腦裡的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的複雜關係。

為甚麼亞里斯多德會認為:"that there must be an immortal, unchanging being, ultimately responsible for all wholeness and orderliness in the sensible world.""必須有不朽,不變的being對所有的整體性和感知世界秩序負最終責任"。而且: "an audacious and intriguing argument, that the bare existence of change requires the postulation of a first cause, an unmoved mover whose necessary existence underpins the ceaseless activity of the world of motion.""大膽和耐人尋味論證,光禿存在的變化需要假定的第一因,一個不動的推動者的必要存以鞏固運動的世界無休止活動"In early Greek uses, Homer used nous to signify mental activities of both mortals and immortals, for example what they really have on their mind as opposed to what they say aloud. 在早期的希臘用法,荷馬用智性(nous)於表示凡人和神的心理活動,例如他們真的有什麼關於其頭腦而妨礙他們大聲所說的甚麼。Amongst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it became increasingly distinguished as a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and opposed to mere sense perception, or thinking influenced by the body such as emotion.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當中,它(nous)成為了越來越多地尊敬作為知識和推理的來源和反對單純意義上的感知或人體如情感影響思維。(資料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月語驚奇的是,為甚麼亞里斯多德等古希臘的哲學家會認為存在第一因。為甚麼人們在認知世界的時候要假定有因果關係,有最終的第一因?有一個智性nous,用智性表示人們的心理活動。反觀我們中華民族,以老子為代表的思想家,這個開場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在說甚麼呀?

幾千年下來,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易於區分的現象:以古希臘哲學為本源的西方民族,他們的思想向兩個方向演繹:一個是向神學的方向去思維,一個是向更具體的、觀察得到的事物去思維,找出萬物之間的關係,萬物由基本粒子通過四種力聚合而成。反觀中華民族,還停留在老子當初的那個思維狀態上,仍然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其實我們的族人到現在還非常欣賞自己的空洞思維。例如,淨空法師講經時說,【道是指萬事萬物的規律】。老子說,【“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道,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卻是產生天地萬物,主宰天地萬物的總能源。」

甚至以為道士和和尚的打坐就是為了悟出「道」的存在。現在古月語真的明白了,我們民族為甚麼沒有發展出科學,我們民族沒有出現科學家。打坐就可以悟出老子的「道」,還要科學做甚麼?老子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古月語相信他是悟道了,但卻不是世人在道德經裡所理解的、「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卻是產生天地萬物,主宰天地萬物」的「道」,而是真真實實可以驗證的「道」,就像科學家可以驗證基本粒子的存在那麼真實,世人真的誤解了。

同樣的腦袋瓜,為甚麼會有如此懸殊的差異?我們民族的腦袋和西方民族的腦袋結構上並沒有懸殊的差異,但是兩種民族之間的思維竟是如此的南轅北轍,原因在哪裡?

從古希臘開始的西方民族喜歡問原因,而我們的民族對林林總總的現象問過原因沒有?尋根究底沒有?一個民族追根究底,一個民族滿足於空洞的說教。沒有原因?

一切變化都可以找到原因,這是一個先驗。這個先驗從哪裡來,要不要尋求根據?如果有根據,它僅僅是名人的說教呢,還是一種因果關係的真實解剖?

(下面的資料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Aristotle argues, in Book 8 of the Physics and Book 12 of the Metaphysics, "that there must be an immortal, unchanging being, ultimately responsible for all wholeness and orderliness in the sensible world".[Sachs, Joe. "9. The Being of Sensible Things ". Aristotle: Metaphysics.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In the Physics (VIII 4–6) Aristotle finds "surprising difficulties" explaining even commonplace change, and in support of his approach of explanation by four causes, he required "a fair bit of technical machinery".[Shields, Christopher John (2007). Aristotle (reprint ed.). Taylor & Francis. p. 187. ISBN 978-0-415-28331-1.] This "machinery" includes 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 hylomorphism, the theory of categories, and "an audacious and intriguing argument, that the bare existence of change requires the postulation of a first cause, an unmoved mover whose necessary existence underpins the ceaseless activity of the world of motion"[Shields, Christopher John (2007). Aristotle. pp. 196, 226] .亞里斯多德宣稱,在物理學的書 8 和書 12 對形而上學"必須有不朽,不變的being對所有的整體性和感知世界秩序負最終責任"。 在物理 (八、 4-6) 亞里斯多德"令人驚訝的困難"去找出解釋甚至司空見慣的變化,並支援他的四個原因的解釋的想法,他要求"有點公平技術機制"。此"機制"包括潛力和事實、 hylomorphism(物質組態)、 理論的範疇,"大膽和耐人尋味論證,光禿存在的變化需要假定的第一因,一個不動的推動者的必要存以鞏固運動的世界無休止活動"。

Aristotle's "first philosophy", or Metaphysics ("after the Physics"), develops his peculiar stellar theology of the prime mover, as πρῶτον κινοῦν ἀκίνητον: an independent divine eternal unchanging immaterial substance.[ Ross, Sir David; Ackrill, John Lloyd (2004). Aristotle (6th ed., revised ed.). Psychology Press. pp. 188, 190. ISBN 978-0-415-32857-9]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哲學"或形而上學 ("物理之後"),開發他的原動力的奇特恒星神學,作為 πρῶτον κινοῦν ἀκίνητον: 一種獨立神聖永恆不變的無形物質。

Material cause describes the material out of which something is composed. 代表了一個事物從一堆零件、成分、基礎、或是原料所組成的存在形式,將物質的構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着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架構、混合、綜合、複合、或結合)。

The formal cause is its form, i.e., the arrangement of that matter. It tells us what a thing is, that any thing is determined by the definition, form, pattern, essence, whole, synthesis or archetype. 可以告訴我們一個事物是由怎樣的定義、形式、形狀、本質、綜合、或原形所構成的,解釋了構成一個事物的基本原則或法則,這只是整個事物(整套原因關係)的其中一部分(宏觀結構)。舉例而言,雕塑一尊大理石雕像的草稿或設計圖就是其形式因。

The efficient cause is "the primary source", or that from which the change under consideration proceeds. It identifies 'what makes of what is made and what causes change of what is changed' and so suggests all sorts of agents, nonliving or living, acting as the sources of change or movement or rest. 指的是改變事物的動力及起因,研究「是什麼改變了什麼、而又是什麼造成了這個改變」,範圍包括了所有事物間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動力的起源或是被改變的事物。舉例而言,將大理石雕刻為雕像的藝術家就是動力因。

The final cause is its purpose, or that for the sake of which a thing exists or is done, including both purposeful and instrumental actions and activities. 指的則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變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動和活動。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說是它之所以改變的原因。

Hylomorphism is a philosophical theory developed by Aristotle, which conceives being (ousia) as a compound of matter and form. Aristotle defines X's matter as "that out of which" X is made.[ Physics 194b23-24] For example, clay is matter relative to a brick because a brick is made of clay, whereas bricks are matter relative to a brick house. Thus, "matter" is a relative term:[ Physics 194b9] an object counts as matter relative to something else. Change is analyzed as a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matter is what undergoes a change of form.[ Robinson 18-19] For example, consider a lump of bronze that's shaped into a statue. Bronze is the matter, and this matter loses one form (that of a lump) and gains a new form (that of a statue).[ Physics 195a6-8 Metaphysics 1045a26-29] According to Aristotle's theory of perception, we perceive an object by receiving its form with our sense organs.[ On the Soul 424a19] Thus, forms include complex qualities (qualia) such as colors, textures, sounds and flavors, not just shapes.[ On the Soul 418a11-12] 物質組態(Hylomorphism)是由亞里斯多德發展的哲學理論,設想being (ousia) 作為一種組合的物質和形式。亞里斯多德定義 X的物質作 "其中所作"為X。例如,粘土是對於磚的物質,因為磚由粘土製造,而磚是對於磚房子的物質。因此,"物質"是一個相對的術語:物件作為物質相對另外的事。變化分析為物質轉化: 物質是一個經歷形式變化的東西。例如,考慮一塊形的青銅成一尊雕像。青銅器物質,和這物質失去一個形式(那一塊形) 和獲得一種新形式 (那一座雕像)。根據亞里斯多德的感知理論,我們通過我們的感官感知它的形式而感知一個物件。因此,形式包括複雜的 qualities (qualia),如顏色、 紋理、 聲音和風味,不只是形狀。

Nous (British: /ˈnaʊs/; US: /ˈnuːs/), sometimes equated to intellect or intelligence, is a philosophical term for the faculty of the human mind which is described in classical philosophy a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what is true or real, similar in meaning to intuition. The three commonly used philosophical terms are from Greek, νοῦς or νόος, and Latin intellectus and intelligentia respectively. 智性 (英國:/ˈnaʊs/; 美國:/ˈnuːs /),有時等同于智力或智力,是一個關於人的頭腦被描述為在古典哲學作為必要的理解什麼真實或真實的哲學術語,類似于直覺的意義。三個常用的哲學術語,分別來自希臘、 νοῦς 或 νόος,和拉丁文智性和 intelligentia。

In early Greek uses, Homer used nous to signify mental activities of both mortals and immortals, for example what they really have on their mind as opposed to what they say aloud. It was one of several words related to thought, thinking, and perceiving with the mind. Amongst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it became increasingly distinguished as a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and opposed to mere sense perception, or thinking influenced by the body such as emotion. For example Heraclitus complained that "much learning does not teach nous". 在早期的希臘用法,荷馬用智性於表示凡人和神的心理活動,例如他們真的有什麼關於其頭腦而妨礙他們大聲所說的甚麼。它是與相關的思想,思考,和用心靈感知的幾個詞之一。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當中,它成為了越來越多地尊敬作為知識和推理的來源和反對單純意義上的感知或人體如情感影響思維。例如克利特抱怨說"很多學習不是教智性"。

Among some Greek authors a faculty of intelligence, a "higher mind", came to be considered to be a property of the cosmos as a whole. 有些希臘作者之間智力的功能,"較高的思想",將被認為是整個宇宙的一個屬性。

The work of Parmenides of Elea set the scene for Greek philosophy to come and the concept of nous was central to his radical proposals. He claimed that reality as the senses perceive it is not a world of truth at all, because sense perception is so unreliable, and what is perceived is so uncertain and changeable. Instead he argued for a dualism wherein nous and related words (the verb for thinking which describes its mental perceiving activity, noein, and the unchanging and eternal objects of this perception noēta) describe a form of perception which is not physical, but intellectual only, distinct from sense perception and the objects of sense perception. Elea 巴門尼德的工作設置為希臘哲學圈子和智性的概念是對他根本提議的中心。他聲稱這一現實,感官感知它根本不是一個真相的世界,因為感覺是那麼不可靠,和被被感知是甚麼是如此不確定和多變。相反他主張,其中智性和相關的詞 (動詞的思維,描述它的精神感知活動、 noein 和不變和永恆物件的這個感知 noēta) 描述一種感知形式不是物理的,而僅是智能,它有別于感知感官和感官感知的物件的二元論。

Anaxagoras of Clazomenae, born about 500 BC, is the first person who is definitely known to have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a nous (mind), which arranged all other things in the cosmos in their proper order, started them in a rotating motion, and continuing to control them to some extent, having an especially strong connection with living things. (However Aristotle reports an earlier philosopher from Clezomenae named Hermotimus who had taken a similar position.) Amongst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before Anaxagoras, other philosophers had proposed a similar ordering human-like principle causing life and the rotation of the heavens. For example Empedocles, like Hesiod much earlier, described cosmic order and living things as caused by a cosmic version of love, and Pythagoras and Heraclitus, attributed the cosmos with "reason" (logos). Clazomenae Anaxagoras 出生約西元前 500 年,是第一次絕對眾所周知,已解釋概念的智性 (心),安排所有其他東西在宇宙中正確的順序,開始他們的轉動,並繼續某種程度上控制他們,與所有的生物有特別強的聯繫。(然而亞里斯多德報告了一個早期從 Clezomenae 命名為 Hermotimus的哲學家也採取了類似的立場。) 在Anaxagoras 之前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其他哲學家提出了類似的次序人類似原則,造成生命和旋轉的蒼天。例如恩培多克勒像赫西奧德一樣早得多,描述由宇宙版本的愛造成宇宙秩序和生命體,和畢達格拉斯和克利特,歸因宇宙於"理性"(徽標)。

「」

人擇原理十三——人腦裡的世界
古月語於周一 17 2月 - 0:53


從表面看來,卡特1973年提出的人擇原理,甚至可以說是一句同義反覆的陳述,說出了一個眾人皆知的事實,平平無奇。因此引起了爭論,也被抨擊。實際上,人腦裡可以組合出非常離經叛道的鏡像訊息來:

一:
我們憑甚麼認為這個世界一定有一個成因?就像老子的道德經從不問為甚麼。宇宙裡的萬事萬物之間可能沒有任何關係嗎?在人腦裡的世界,萬事萬物之間可能有千絲萬縷的因果關係,關係必定是因果關係,沒有關係實際上就是沒有因果關係,因此萬事萬物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的世界是否存在?或僅僅存在於人腦裡的世界?我們憑甚麼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世界為甚麼會是這個樣子?」當我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認定了萬事萬物之間不存在任何關係的宇宙是不存在的。
二:
我們又憑甚麼認為世界可以不是這個樣子?也就是,我們憑甚麼認定物理定律和宇宙常數可能有另外的模式和值?如果我們並不認定物理定律和宇宙常數可以有另一個模式和值,我們當然就不會問世界為甚麼是我們現在見到的樣子。例如,我們為甚麼認定正數一定有我們可以理解的平方根,而負數的平方根是無法想像的?人們可以想出來的數,實際上就是正實數和負實數,可正可負的數就只有零,不是正也不是負的數存在嗎,或可以想像得出來嗎?原來不是正也不是負的數,高級智慧都無法構建出來。它會是虛數?這樣,所有可能的數在人腦裡的世界就齊全了。一般來說,真實世界沒有的東西,人腦可以構建出來,真實世界有的東西在人腦裡構建更不會成為問題,這是甚麼道理?
三:
虛數在真實世界裡是不存在的,當在思維——運算的過程裡使用虛數的時候,例如所有的量子物理方程式都含有虛數,但一旦你要從這裡回到真實世界的時候,就出現了薛丁格的死貓弔詭。這個道理就是為甚麼宇宙的這個樣子是可以想像的,而世界不是這個樣子是不能想像的。人們對波粒二象性可能誤解,就像人們看到一根圓柱體,半面是黑色,另一半是白色,我們可以說這根柱子既是黑色也是白色,但我們不能說我們可以見到它是白色又是黑色。我們只可以說,我站在柱子的這一邊的時候見到的是白色,站在另一邊見到的是黑色。波粒二象性也是這個意思,在這個物理條件下顯示波動性(干涉現象),在另一個條件下,顯示粒子性。但是,波和粒子的運動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且是不相容,一個存在可以表現出兩個不相容的模式,真的是匪夷所思。其實愛因斯坦解釋足夠高頻率的光射到金屬上的時候撞出電子,可以有另外的解讀:金屬原子的電子吸收了光能後使它獲得了最高的能級而脫離金屬原子核的束縛,並不是像粒子那樣被撞出來。人腦就是這麼玄乎,不同的鏡像訊息甚至可以解讀同一個現象。
四:
這就是說,當世界不是這個樣子的時候,就不可能有高級智慧的起源。不可能進化出高級智慧的宇宙可能存在嗎?這是不是一個弔詭的思維問題,或實際上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說法(為甚麼我們的闡釋不可以自相矛盾?),當宇宙是這個樣子的時候,高級智慧能夠起源,因此也就能夠解讀這個宇宙。當宇宙不是這個樣子的時候,就不會有高級智慧起源,也就沒有高級智慧去理解這個宇宙。這實際上就是暗示了只有高級智慧才能解讀高級智慧在其中生活的宇宙,但同時也暗示了沒有高級智慧存在的宇宙也是可能存在,這又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說法。難道只有高級智慧才能解讀高級智慧之外的存在?難道高級智慧能夠解讀一個並不存在的「存在」?高級智慧又憑甚麼這樣認定?雖然從生命學的原理上說,高級智慧能夠解讀它在其中生活的宇宙是有根有據,換一句話說,高級智慧能夠解讀宇宙是有生命學的原因,我們真的以為生命學能夠解讀高級智慧,但是我們剛剛說的是高級智慧解讀了生命學,那麼到底是生命學解讀了高級智慧還是高級智慧解讀了生命學?這是不是循環論證?或者說是同義反覆?
五:
高級智慧給自己造了一個迷宮,卻發現自己根本就走不出這個迷宮。
六:
其實,人擇原理到底是提供了解決真實世界和人腦裡的世界之間的關係的方法,還是搞亂了真實世界和人腦裡的世界之間的關係?即使是搞亂,那也是一次釐清的契機。宇宙來自一次大爆炸的設想最初是於1927年提出,提出這個設想的四個人中有一個是教會的牧師,這是高級智慧能夠起源的宇宙,而人擇原理是1973年提出的。但所有這一切,古月語看不到老子的道德經能夠沾上邊。


下面是有關人擇原理的一些說法:

The principle was formulated as a response to a series of observations that the laws of nature and parameters of the Universe take on valu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conditions for life as we know it rather than a set of values that would not be consistent with life on Earth.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states that this is a necessity, because if life were impossible, no one would know it. That is, it must be possible to observe some Universe, and hence, the laws and constants of any such universe must accommodate that possibility. 原理被擬定作為回應對一系列觀測宇宙的自然規律和參數取如我們所知的的與生命條件符合的值,而不會是與地球上的生命不相一致的一組值。人擇原理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如果生命是不可能的就沒有人會認知它。這就是,它必須能夠觀察一些宇宙,並且,任何這種宇宙的定律和常數必須適應這種可能性。

The term anthropic in "anthropic principle" has been argued [2] to be a misnomer.[3] While singling out our kind of carbon-based life, none of the finely tuned phenomena require human life or some kind of carbon chauvinism.[4][5] Any form of life or any form of heavy atom, stone, star or galaxy would do; nothing specifically human or anthropic is involved. 在「人擇原理」中人擇一詞認為是用詞不當。而單挑出我們所說的碳基生命,沒有任何的諧調現象要求人類生命或某種形式的碳沙文主義。任何形式的生命或任何形式的重原子,石頭、 星球或銀河都會這樣子 ;沒有包含特別的人或人擇。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has given rise to some confusion and controversy, partly because the phrase has been applied to several distinct ideas. All versions of the principle have been accused of discouraging the search for a deeper phys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is often criticized for lacking falsifiability and therefore critics of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may point out that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is a non-scientific concept, even though the weak anthropic principle, "conditions that are observed in the universe must allow the observer to exist",[6] is "easy" to support in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i.e. it is a tautology or truism. However, building a substantive argument based on a tautological foundation is problematic. Stronger variants of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are not tautologies and thus make claims considered controversial by some and that are contingent upon empirical verification. 人擇原理已引起一些混亂和爭議,部分是因為這句話已經被應用於幾個不同的想法。所有版本的原理都被指控阻礙深入的對宇宙的物理理解。人擇原理經常被批評為缺乏證偽性,和因此人擇原理的批評者可能會指出人擇原理是一個非科學的概念,即使弱人擇原理,「在宇宙中觀察到的條件必須允許觀察員存在」,在數學和哲學中是「易於」獲得支持,即它是一個同義反復或自明之理。然而,在同義重複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實質性的論據是有問題的。更強的各種人擇原理並不是重言式,從而訴諸深思熟慮的爭論,且取決於實證檢驗。

In astrophysics and cosmology,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from Greek anthropos, meaning "human") is the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 that observations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must be compatible with the conscious life that observes it. Some proponents of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reason that it explains why the Universe has the age and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necessary to accommodate conscious life. As a result, they believe it is unremarkable that the universe's fundamental constants happen to fall within the narrow range thought to be compatible with life. 在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人擇原理(從希臘 anthropos,意思「人」)是關於物理宇宙的觀察必須容許意識生命觀測它的哲學思考。人擇原理的支持者的理由是它解釋了為甚麼宇宙的年齡和基本物理常數適應意識生命。作為結果,他們相信這是不起眼的宇宙基本常數被認為是與生命碰巧相容的狹窄範圍內。

The strong anthropic principle (SAP) as explained by Barrow and Tipler (see variants) states that this is all the case because the Universe is compelled, in some sense, for conscious life to eventually emerge. Critics of the SAP argue in favor of a weak anthropic principle (WAP) similar to the one defined by Brandon Carter, which states that the universe's ostensible fine tuning is the result of selection bias: i.e., only in a universe capable of eventually supporting life will there be living beings capable of observing any such fine tuning, while a universe less compatible with life will go unbeheld. 強人擇原理 (SAP) 如Barrow和Tiple(見變體) 闡釋這是所有的情況,因為宇宙都被迫的在某種意義上,讓意識生命最終出現。SAP 的批評者們辯論有利於類似於布蘭登卡特所定義的弱人擇原理 (WAP) ,他闡釋宇宙的表面上的微調是選擇偏倚的結果: 即,只有在能夠最終支援生命的宇宙中有生命體能觀察任何這種微調,而少與生命相容的宇宙將見不到。

circular definition,Circular reasoning (Latin: circulus in probando, "circle in proving"; also known as paradoxical thinking[1] or circular logic) is a logical fallacy in which the reasoner begins with what they are trying to end with. The components of a circular argument are often logically valid because if the premises are true, the conclusion must be true. However, the argument is useless because the conclusion is one of the premises. Circular logic cannot prove a conclusion because, if the conclusion is doubted, the premise which leads to it will also be doubted. Begging the question is a form of circular reasoning.循環定義,循環推理 (拉丁文: circulus probando、"循環證明"; 也稱為悖論思維或循環邏輯) 是邏輯上的謬誤,說理者所開頭的論點正是他們試圖以此結論。循環論證的組件常常在邏輯上有效,因為如果前提是真實,結論必須為 真。但是,論證是無用的,因為結論是前提中的一個。循環邏輯不能證明一個結論,因為如果結論被懷疑,導致它的前提也會被懷疑。乞題是循環論證的一種。

在1973年的紀念哥白尼誕辰500周年的「宇宙理論觀測數據」會議上,天體物理學家布蘭登•卡特首次提出了這個理論。他的論文中明確闡述的人擇原理,站在了哥白尼原理的反面。哥白尼原理否認了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正如同哥白尼所主張,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陽也只是一顆位於典型銀河系的典型恆星。卡特的論文《大數重合與宇宙論中的人擇原理》包含了下列陳述:「雖然我們所處的位置不一定是「中心」,但不可避免的,在某種程度上處於特殊的地位。」 (IAUS 63 (1974) 291)。

卡特並不是第一個創造人擇原理的人。比如,羅伯特•H•迪克 在1957年寫道:「現在的宇宙年齡並不是一個偶然的,而是基於生物的事實的……[物理常數的改變]會阻止人類的存在來考慮這些問題。」(迪克 1957,"等效原理和弱相互作用"Rev. Mod. Phys. 29: 355)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早在1903年就預期了弱人擇原理:「我們所知的存在於我們周圍的這個大而複雜的宇宙也許已經完全的被要求了……為了能夠創造一個世界,使得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井井有條地發展。(華萊士 1912,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 256-7)。(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擇原理十四——原理的真義
古月語 於 周三 19 2月 - 21:13


其實人擇原理只是說這個宇宙裡只有高級智慧能夠解讀宇宙。換句話說,只有人腦裡的世界能夠反映出真實世界。因此,人腦(這裡不是指個別人的腦)裡的世界(是人類累積下來的知識和思想總稱)會先驗的給自己的思維做出一些限制,或者說人們相信世界應該是這樣的,不是這樣就導出荒謬結果。

一:
具有可以分辨宇宙間複雜訊息的複雜結構感官、可以建立起相應於宇宙間複雜訊息,同時能夠長期儲存並能任意組合這些儲存的訊息的中樞神經系統,高級智慧的組態必須足夠複雜,否則它就不能儲存和組合出如此複雜訊息。同時具有一套可以發出並識別複雜聲音變化的器官,主要具有這三個功能器官的物件組態的就是高級智慧。因此高級智慧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件組態。在地球上,人類是高級智慧的載體。高級智慧具有這樣的功能: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官,或者能夠設計的彌補感官的不夠的解析度的儀器,分辨、觀察、接收真實世界裡的所有不同的訊息,包括高級智慧認為真實世界應該有的訊息。前提是,宇宙間一切物件組態之間必須存在著交換。同時高級智慧的感官對這些訊息必須有足夠的精確度加以區分,也就是說,感官有足夠精細到可以接收不同的訊息引起不同的組態結構。對於人類來說,所有這些訊息都進入人腦裡,人腦的結構也必須有足夠的功能區分這些訊息,並引起完全可以區別的組態結構因而建立起相應的鏡像訊息,或者用精確的語言(因此人類的發音器官也必須有足夠的精細結構可以發出並同時識別複雜的聲音變化,眼睛也必須能夠識別,實際上就是腦神經能夠識別文字詞彙)分別標籤這些不同的訊息,同時能夠將這些訊息任意組合形成了人腦裡的世界。這就是高級智慧能夠解讀真實世界的原理,是人擇原理所真正想闡釋的原理,包括下面的五條:
二:
因為高級智慧的中樞神經系統有能夠將對應真實世界訊息的不同儲存組態架構重新任意組合的功能,因此人腦裡對訊息的組合是無限的,沒有終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人們不能限制自己不想甚麼。實際上這一條也是高級智慧組合出來的鏡像訊息。
三:
高級智慧就可能組合出這樣的第一個高級鏡像訊息:「世界的任何變化都存在一個原因,且一個精確定義的因只能導出一個精確定義的果。」
四:
高級智慧組合出來的第二個高級鏡像訊息就是:「任何鏡像訊息之間不能相互抵觸,即任何說法都不能自相矛盾。」(塔斯基不可定義定理,英語:Tarski's undefinability theorem;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
五:
高級智慧組合出來的第三個高級鏡像訊息就是:「組合出來的鏡像訊息,即想法,能夠在真實世界找到對應關係的,才是合理。」
六:
高級智慧組合出來的第四個高級鏡像訊息就是:「一個論證的結論如果和真實世界抵觸,這個論證的前提理應被否決。」。


高級智慧能夠解讀真實世界是因為它能夠辨識、建立初級鏡像訊息、無限組合鏡像訊息。而,如果高級智慧腦裡不存在的鏡像訊息就表示真實世界裡並不存在相關的物件組態。真實世界裡的物件組態如果不能在高級智慧腦裡(這裡指的不是個別人的腦)建立起映像——鏡像訊息,這個真實世界裡的東西就是子虛烏有。由於高級智慧觀測工具的解析度侷限,接收不了真實世界的訊息,是一回事,相反,非常多的鏡像訊息先在人腦裡形成然後才在真實世界找到或找不到對應關係。這一點非常容易被人混淆,相反以為人腦裡沒有的東西真實世界會有,這一點恰恰就是違背了人擇原理。人擇原理說的就是認知真實世界的是高級智慧,而不是真實世界要認知高級智慧。

人類認知世界的歷史,例如有人最初以為自己是生活在一塊平板上,其實,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問平板的另一面是甚麼。而且這些人並不是全體人類。在談到認知問題的時候,我們永遠說的是全體人類,而不是個別的人。所以為甚麼說語言在人類認知世界的時候是必不可缺的工具,就是因為它是在人和人之間傳遞、補充及累積知識的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人類累積下來的知識,其構成只有兩個:一是感性知識,這是通過感官或彌補感官不足而使用的儀器,例如顯微鏡,望遠鏡,雲室(cloud chamber),氣泡室(bubble chamber)等而得到的知識,大部份是關於物件的知識。

另一個是理性知識,這是高級智慧在解讀物件(實際上就是感性知識的元素)的組態及其交換而獲得的知識,例如廣義相對論、生命學、哲學等等。

通過理性知識,我們可以設想這個世界還有甚麼物件仍然未被人類發現?,標準模型(英語:Standard Model, SM在粒子物理學裏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它隷屬量子場論的範疇,並與量子力學及狹義相對論相容。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但是標準模型還不是一套萬有理論,主要是因為它並沒有描述到重力。)裡的基本粒子,門捷列夫週期表裡的元素,不同形態的星體(白矮星、中子星、彗星、核聚變星、黑洞、真空),生物物種(大約有777萬種動物,大約有298,000種植物,大約有298,000種真菌、大約36,400種原原生生物,大約27,500種色藻,病毒),無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質、多糖、脂類,核酸。只有蛋白質和多糖及核酸對人類來說還有很多空白,就是很多蛋白質組態仍然有待人類去發現,但是它們仍然是蛋白質類。

我們真的能夠發現第四代夸克和輕子嗎(目前標準模型只有第三代的夸克和輕子)暗物質有最小單元嗎?如果有,它會有甚麼特性?我們能夠發現不列在門捷列夫週期表裡的元素嗎?能夠發現人們從來沒見過的星體形態嗎?我們能夠發現既不是蛋白質類、核酸類、多糖類的生命物質嗎?能夠發現人們常常議論的非碳基生命嗎?我們能夠發現除了地球人類之外的高級智慧嗎(費米悖論)?或者說我們能夠發現不是前面說的物件組態嗎?除了暗物質、暗能量,我們能夠發現不具有電磁力,弱力、強力、萬有引力的物件嗎,甚至我們能夠發現另外的,完全不同於我們現在所知的宇宙嗎?人擇原理是否真的如一些理論家所說的是阻礙了人類更深入的研究物理世界嗎?或者,說一句玩笑,我們真的能夠發現老子的「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的「道」嗎?哈哈,正像老子自己說的,能夠叫得出名字來的就不是「道」,所以能夠被你發現的已經不是「道」了。我們生活在「道」下,卻不能認識「道」,這是不是荒謬的不可知論?

從理論上還有未解決六十條物理學問題。就是說物理學家發現了這六十條物理現象,但是無法在既有的理論上去理解,也就是說,按既有的理論,這些現象不應該是目前所見到的模樣。但是顯然沒有一個物理學家會思考老子的「道」去解決這些問題。其中最有趣的,古月語自己覺得而已:



真空劇變
從航海家探測衞星測量到的數據所推斷出的真空能量密度上限為1014 GeV/m3,而從量子場論估算出的零點能密度卻為10121 GeV/m3,兩個數值竟然相差了107個數量級。物理史上從未見到這麼大的差距,很多物理學者認為這是當今物理理論的重大瑕疵。

級列問題(hierarchy problem)
為什麼重力是那麼的微弱?只有當質量在普朗克尺度時,大約為1019 GeV,超大於電弱尺度(electroweak scale,246 GeV,電弱理論描述的物理行為所涉及的能量),重力才會顯得強勁。為什麼這尺度的相差會有如天壤之別?是甚麼物理過程使得電弱尺度的物理量,例如希格斯粒子的質量,無法獲得普朗克尺度數量級的量子修正?請問這是因為超對稱、額外維度,還是人擇的精細調整(fine-tuning)?

第四代夸克與輕子
由於共同提出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陣來解釋CP破壞的現象,並且給出了標準模型會允許多達三代夸克與輕子存在的原因,小林誠與益川敏英因此榮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理論並沒有限制最多只能有三代。那麼,有否可能找到第四代夸克或輕子?是否能夠構想出解釋不同代粒子之間質量差異的理論,一種關於湯川耦合的理論?(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當我們說人腦裡的世界比真實世界大的時候,並不是說我們拒絕接收傳來先前從來沒有接收過的訊息,這一點也是違背人擇原理,高級智慧自動接收宇宙裡的一切訊息是它的與生俱來的功能並不是有人想不想的問題。高級智慧如果不能自動接收宇宙訊息,它就不能起源,不能進化。我們可以非常深入、仔細的去思考問題嗎?確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做到這一點。

它就是古月語所說的人擇原理的主旨,下面是人擇原理的繼續發揮:

宗教信仰原來將一切都歸因於一個神那裡,後來神學家改口,神僅僅是第一因而已。科學家則寧願歸因於萬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或交換。對於人腦裡的世界,第一因表示有終端,是不能接受。如果在真實世界之外去尋找原因,對於人腦裡的世界來說,是一個沒完沒了的循環思維,人們自然會問:「第一因的起因是甚麼?上帝又是從哪裡來的?」因此無法接受。一切原因只能在真實世界裡去找,世界上沒有互為因果的變化。惡性循環不是互為因果,例如失眠與慢性壓力之間的影響叫惡性循環,並不是互為因果。因和果並不處於同一個時態。

大爆炸這一模型的框架基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又在場方程式的求解上作出了一定的簡化(例如空間的均勻和各向同性)。1922年,蘇聯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用廣義相對論描述了流體,從而給出了這一模型的場方程式。1929年,美國物理學家埃德溫•哈勃通過觀測發現,從地球到達遙遠星系的距離正比於這些星系的紅移,從而推導出膨脹宇宙的觀點。1927年時勒梅特通過求解弗里德曼方程式已經在理論上提出了同樣的觀點,這個解後來被稱作弗里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爾克度規。哈勃的觀測表明,所有遙遠的星系和星團在視線速度上都在遠離我們這一觀察點,並且距離越遠退行視速度越大。如果當前星系和星團間彼此的距離在不斷增大,則說明它們在過去曾經距離很近。從這一觀點物理學家進一步推測:在過去宇宙曾經處於一個密度極高且溫度極高的狀態,大型粒子加速器在類似條件下所進行的實驗結果則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理論。(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從《道德經》我們不會導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式。物理學上的方程式實際上就是因果關係式,不但給出物件組態之間的定性關係,而且給出了定量關係。從上面的資料看出從解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式,我們知道宇宙從大爆炸而來。而這一點,和《道德經》裡的甚麼:「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簡直是天淵之別,高下立判。道德經只不過完整的說出了凡人盡知的零零碎碎的現象,古月語把這種思維叫做唯象說。只有唯源說才能真正剖析出物件組態之間,也就是宇宙間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

我們說的物件組態就是宇宙,我們不能問:「宇宙是從哪裡來的?」這和:「第一因的起因是甚麼?」完全不同,前者是說一個真實世界,後者是說真實世界裡的變化。所以我們所見到的宇宙只有一個,因為在人腦裡的世界,宇宙就是一切,已經包羅萬有,一切之外難道還有其它?這是語病。古月語說宇宙裡的組態變化是物件組態之間的交換引起。交換改變了兩個物件組態,因此也改變了它們和第三者的交換——關係。這樣,交換改變了一切,讓一切在不斷變化。但是人們可以聚焦於兩個物件組態上,從而可以精細的剖析這兩個物件組態之間的因果關係。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在宇宙之外去尋找甚麼第一因。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塑造一個萬能的上帝,萬能在人腦裡的世界只是無能的變異。


人擇原理十五——兩種思維準則
古月語 於 周日 23 2月 - 15:12


老子的道德經說「道」是天地之始,是萬物之母。「始」「母」是指原因嗎,好像老子並不想這麼說。這個「道」是不能進一步追究的,只能感歎、讚美。甚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有名」完全是文字遊戲,故弄玄虛。真正有意義的僅僅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而已。實際上,「非常道、非常名,有名無名」也僅僅是想堵住人們問為甚麼「道」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而已。因為老子也不知道為甚麼,如果他知道,早就說清楚了。但他也像所有想解讀天地的學者一樣,都會先驗的認為一切都應該有個負責的「人」(「道」或being) (Aristotle:"that there must be an immortal, unchanging being, ultimately responsible for all wholeness and orderliness in the sensible world.")但是,亞里斯多德後來還會更具體去找另外的四個因(Four Causes refers to an influential principle in Aristotelian thought whereby causes of change or movement are categorized into four fundamental types of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y?".)更細緻解讀真實世界,但老子呢,沒有再做甚麼,而他的後人更是將道德經神聖化,終極化、永恆化,至高無上的「道」,不求上進,中華民族在統治者長期利用儒家思想浸淫下,永遠沒有膽量犯上,滿足於一個不著邊際、空洞的說教。

愛因斯坦在給薛丁格的信裡有這麼一句話:「只要一個人抱着誠實的科學態度,他就無法逃避實體這假設,…You are the only contemporary physicist, besides Laue, who sees that one cannot get around the assumption of reality, if only one is honest.」

為甚麼堅持實體假設就是誠實的科學態度?甚麼是實體假設?怎麼又和科學態度扯上關係?誠實的科學態度就是一個人在面對真實世界求知時候的一種謹慎、嚴肅、兢兢業業。

高級智慧在解讀真實世界的時候先會做一些假定,例如假定因果關係的存在,還要假定一個因一個果。對愛因斯坦來說,他還有一個實體的假設。

甚麼是實體假設?看得見、摸得著的。「道,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卻是產生天地萬物,主宰天地萬物的總能源……得道之人是用『心』驗證出了道的存在。」所謂用『心』(注意不是用儀器)就是看不見、摸不著。愛因斯坦之所以寫信給薛丁格是因為他不滿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的無法和真實世界對上號的詮釋。

問題是我們並非甚麼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於是,有兩種途徑,一個是使用儀器,例如望遠鏡、顯微鏡,將物件組態的細節放大到肉眼可以見到,另一個就是將我們所見到的變化和已知的變化對比,例如感光、雲室、氣泡室,我們可以從看不見摸不著引向看得見摸得著。例如,人們說,水是由氫和氧化合而成。水、氫和氧人們都有辦法驗證它的存在。於是人們又怎麼驗證水和氫及氧之間的關係呢?電解水,可以得到氧,但是人們並不就這樣相信,於是讓氫在氧氣中燃燒而得到水,這個時候,人們不能不信了。老子說天地始於「道」,萬物生於「道」,老子能夠驗證嗎?人們只能用『心』驗證。他顯然很欣賞自己的文字創作,並沒有想到要事實來驗證自己的說法,這就是科學或不科學的分水嶺了。我們能夠驗證老子的說法嗎?中華民族的後人壓根兒就沒有想這樣做,所以,中華民族沒有科學。西方民族從泰勒斯就走上科學的道路:

泰勒斯(希臘語:Θαλῆς ὁ Μιλήσιος,約公元前624年-約公元前546年),拒絕倚賴玄異或超自然因素來解釋自然現象,對於科學研究影響深遠,因而被歷史學者尊稱為「科學之父」。數學上的泰勒斯定理以他命名。他對天文學亦有研究,確認了小熊座,被指出其有助於航海事業。同時,他是首個希臘人將一年的長度修定為365日。他亦曾估量太陽及月球的大小。 泰勒斯試圖藉助經驗觀察和理性思維來解釋世界。他提出了水的本原說,即「萬物本源於水」,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什麼是萬物本原」這個哲學問題的人。(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事實證明了,幾乎所有早期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各種宇宙論是極度和明確的謬誤,但這並不會降低它們的重要性。因為即使以後的哲學家立刻拋棄了前人假設的答案,但他們不能逃避前人所提出的問題:

萬物從何而來?
萬物由甚麼構成?
人在這個構成中處於甚麼位置?
為甚麼我們能夠用語言和單一數學來描述它們?


而希臘哲學家所追隨的形式和傳達他們的答案方法,變得與他們所問的問題一樣重要。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拒絕傳統的神話對他們周遭所見現象的解釋,而贊同更理性的解釋。換言之,他們依靠推論和觀察來闡明圍繞他們周圍的真實自然界,而且他們使用合理的論點突出他們的觀點來告訴他人。儘管哲學家對關於理性和觀察相關重要性尺度有所爭論,但2500年來他們基本上一致使用由前蘇格拉底學派最早發明的方法。

這就是「實體假設」,於是他們順著這個思路探索下去,終於發展出「誠實的科學態度」,「真實」的解讀了真實世界。更進一步,人們的思維應該是:

物件的可分離性啟示了甚麼?
如果可分離性暗示了可組合性,我們應該如何解讀物件各種組合的組態?
人可以思維和觀察暗示了人在世界裡的甚麼位置?
不使用語言人類能認知世界嗎?單一數學在認知世界時起了甚麼作用?


這樣的思維,古月語稱之為唯源說,而老子的那套思維模式,古月語稱之為唯象說。

古月語感興趣的是兩個民族兩種思維模式,兩種社會進化。直到現在,西方民族和中華民族是處在兩種不同的社會進化階段上,直到現在仍然有人用「特色的道路」來忽悠自己的民族。

天文學家於1964年一個偶然的場合下發現了來自天鵝座的非常強的x射線源,但天文學家並不滿足於這個粗略的發現,他們花了十一年的時間的持續跟蹤觀測和大量複雜的人手計算,終於確定了這個射線來自天鵝座X1(在鵝頸中間的赤經 19h 58m 21.6756s,赤緯 +35° 12′ 05.775″),也是第一個被認為是黑洞的天體,甚至為它是否是黑洞發生了霍金和索恩的打賭趣事。科學家也算出了宇宙所包含的總質量和「總能量」: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切空間和時間的總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們所存在的一個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對於這一體系的整體解釋構成了宇宙論。

近數世紀以來,科學家根據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建立了關於宇宙的現代科學理論,稱為物理宇宙學。

根據相對論,信息的傳播速度有限,因此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發生宇宙膨脹的情況下,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區域中我們將只能收到一小部分區域的信息,其他部分的信息將永遠無法傳播到我們的區域。可以被我們觀測到的時空部分稱為「可觀測宇宙」、「可見宇宙」或「我們的宇宙」。應該強調的是,這是由於時空本身的結構造成的,與我們所用的觀測設備沒有關係。

宇宙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構成(普郎克新數據2013年底)。(摘自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個宇宙的能量是老子的「道」嗎?其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自勞倫斯變換,再結合萬有引力而揭露了物件在引力場裡的組態變化規律。

到這裡,顯然我們的思維已經做了多個假定:我們的思維可以天馬行空,但必須回到真實世界去對照,真實世界可以分解成為更細緻的物件組態,正是這樣的構思,宇宙物理學家,著力觀測星際星系的分佈和形態結構,物理學家才建立了粒子的標準模型,而真實世界裡的所有組態都可以解析到粒子的組態。

宇宙間,高級智慧在面對真實世界的時候,他必須做一些假定,然後才能繼續去解讀真實世界。我們看到,做甚麼樣的假定,決定於一個人用甚麼樣的思維準則,不同的準則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當然有人仍然滿足於空洞的說教,但是古月語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將會越來越走入真實世界,而不是願意墮入虛無縹緲的世界裡。

兩種思維的區別在於,西方的思想家不僅僅是願意,而是非這樣不可,他們並不滿足於空洞的陳述,而是想知道和了解更多的細節。正是這樣,他們才發現哈勃定理,哈勃紅移,再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解,想到了宇宙大爆炸的起源,這個起源絕對不是空洞的「道」。他們分得更細,大爆炸的頭幾個微秒是甚麼情形,實際上發生了甚麼情況。在這頭幾微秒裡宇宙有些甚麼,是甚麼物理定律在控制著。物理定律是指物件組態的性質和量的關係式,絕對不是那個空洞的「道」。幾個微秒之後又是幾個秒鐘,之後又是幾分鐘,幾天、幾年、幾萬年,分得清清楚楚,一絲不苟,這就是誠實的科學態度。他們不會說這些言之無物的話:「心領神會、心傳口授、心心相印、心有靈犀一點通、心靈感應、。。。把得道高人用心參悟與感悟大道之理的心」。古月語數了一下,這裡一共有八個心,但「心」是甚麼,要看官用「心」去參悟,這樣,不同的「心」有不同的想法,但有人又否定這些「心」的說法,得道高人悟道的心和凡人的心並不一樣,怎麼個不一樣法?怎麼樣證明「得道」?真的只有天曉得。一個嚴謹的思維可以自相矛盾的說法嗎?

道家,古月語不認為這個「道」是凡人根據老子的道德經所理解的。而是《洞玄靈寶定觀經》裡所說的「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覺諸塵漏;二者宿疾普銷,身心清爽;三者填補夭損,還年復命;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五者鍊形為氣,名曰真人;六者鍊氣成神,名曰神人;七者鍊神合道,名曰至人。其於鑒力,隨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圓備。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云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這也就是說,和愛因斯坦的誠實的科學態度是一致的:「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云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這個「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並不是怎麼說就怎麼有的。

高級智慧在解讀真實世界之前要做一些假定,讓自己的思維有一個準則。這就是人擇原理,表面上好像是人選擇了這個世界,但這是想歪了。其實高級智慧的這些假定仍然是來自真實世界,但是高級智慧從感官獲得的知識是感性知識,當高級智慧延伸這些認知的時候,並不知道這些延伸的合法性和可信性,因此只能當做一個假定。高級智慧如果不做這些恰當的假定,也會想歪了,結果就不能恰當的解讀這個世界,就像老子及其後人那樣。


人擇原理十六——思維怪圈
古月語 於 周日 2 2月 - 9:36


首先感謝華先生這半年來花費寶貴的時間與古月語交流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從華先生發表主題帖子到明天就剛好七個月。這半年來古月語收穫豐碩。本來古月語已經第二次將《哲學——智慧的原理》完稿,但在和華先生的交流中,古月語發現原稿的思維還是膚淺,因此決心重寫。因此,所貼的帖子實際上就是古月語的心路。

甚麼是哲學?以前認為就是研究宇宙間萬物的大關係。古月語起初也繼承了這個觀點。接觸人擇原理,古月語的想法開始改變,結果,古月語就鑽進了人擇原理這個思維怪圈,一段時間後,古月語自認大致弄清了人擇原理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寫出來,古月語總覺得隔靴抓癢,一些核心的東西總是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以致像華先生說的,已經總結了,又繼續再出好多篇,似乎沒完沒了。原因就在這裡。好在古月語不是項羽,不至於無臉見江東父老,也顧不了語無倫次,只要古月語知道自己在想甚麼就已經足夠了。只是浪費了華先生的寶貴時間,古月語深感歉意。

人擇原理只不過是說出了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個讓人恍然大悟的事實,之所以恍然大悟,是因為這個事實司空見慣,可誰也沒有當做一回事,以為理所當然,一點都沒有想到它隱含了一個宇宙間的大道理。古月語不必諱言,就算是1973卡特提出的時候也沒有深刻的想,古月語想,當時他也只是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實際上,人擇原理真正追溯起來,卡特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及,例如 ,羅伯特·H·迪克 在1957年寫道:「現在的宇宙年齡並不是一個偶然的,而是基於生物的事實的……[物理常數的改變]會阻止人類的存在來考慮這些問題。」(迪克 1957,"等效原理和弱相互作用"Rev. Mod. Phys. 29: 355。 In 1957, Robert Dicke wrote: "The age of the Universe 'now' is not random but conditioned by biological factors ...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the fundamental constants of physics] would preclude the existence of man to consider the problem.")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年1月8日-1913年11月7日,與達爾文齊名的英國博物學家、人類學家)早在1903年就預期了弱人擇原理:「我們所知的存在於我們周圍的這個大而複雜的宇宙也許已經完全的被要求了……為了能夠創造一個世界,使得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井井有條地發展。(華萊士 1912,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 256-7)。

在一個允許我們生存的宇宙裡,這個宇宙也因為我們的存在而顯得有意義,這就是人擇原理。沒有高級智慧解讀這個宇宙,這個宇宙並不具有任何意義。這句話表面上似乎是唯心論。這個宇宙常數不是現在的觀測值的宇宙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只有高級智慧才想得出來。但是高級智慧無法證明它是否真實的存在,既然如此,那想來又有甚麼意義?顯然,意義是對高級智慧而言,而這樣現在的可觀測的宇宙才有意義,宇宙因人的存在而顯出意義。這句話唯物論認為說對了。所以古月語說,人擇原理遊走於唯心和唯物之間。高級智慧無法證明,其實不難理解:高級智慧不能生存在一個既允許他生存又不允許他生存的宇宙裡。

但是只有,也只有高級智慧能夠這樣問,因為宇宙常數只能是這個觀測值,對人腦裡的世界來說並不完美,真實世界裡有的東西,人腦裡的世界必須有,否則這是人腦裡的世界最大的缺陷,而人腦裡的世界還必須有真實世界所沒有的東西,這樣人腦裡的世界才能完美。高級智慧為甚麼要追求思維的完美?這個也正是人擇原理要說的事。

我們觀測到的世界只能是具有這個宇宙常數觀測值,而不會是別的。我們能不能發展出一個物理學理論,這個理論證明高級智慧能夠觀測到的宇宙只能具有這樣的宇宙常數?目前顯然沒有,古月語說這才是目前物理學理論的最大瑕疵,而真空能量密度高級智慧的理論估計值比觀測值遠高了107個數量級,這個瑕疵和前者的瑕疵是關聯的。在薛定諤貓(英語:Erwin Schrödinger's Cat)的實驗裡,在打開盒子的時候,人們只能見到一隻活貓或是一隻死貓,絕對不可能見到的既是死的也是活的。就像莫特問題(Mott problem),為甚麼球對稱性波函數在實驗裏會展現為線形徑跡?然而,科學家在雲室或氣泡室裡見到的這是所有粒子碰撞實驗慣常得到的是線形徑跡。分別僅僅在於,對於這個宇宙,高級智慧作為一個觀察者已經和宇宙常數並存,而薛丁格貓和莫特問題卻是觀測後才知道。其實有一樣是相同:不是這個宇宙常數的宇宙,既是死又是活,球對稱性波函數這三個東西僅僅存在於人腦裡。是高級智慧的人腦裡的世界才有的思維,高級智慧為了解讀真實世界而作了一些假設,但是這些假設在推論後卻得出了兩難的局面。

高級智慧盡想一些十全十美的思維解讀真實世界,但一旦連上真實世界卻是一個弔詭。古月語也是在想一些古靈精怪的念頭,想解開人擇原理奧秘。最近電視臺播放《宇宙探秘》和《深海探秘》講到麥哲倫雲和深海裡發現的古細菌的原型,它也是碳基,看得古月語津津有味。若要古月語選擇跟旅行團去旅行,或看這些科學片集,古月語寧選後者。到宇宙深處和到地球深處尋找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令古月語如飲甘露。

其實好多東西僅僅是存在於人腦裡的世界,例如,非碳基生命,甚至是非碳基「有機」化合物,在深海的探秘裡一點痕跡都沒有發現。從理論上,也就是合理的人腦裡的世界,硅基生命也可能存在。但是,非碳基生命從未在地球上被發現。

在1950年的一次非正式討論中,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問道,如果銀河系存在大量先進的地外文明,那麼為什麼連飛船或者探測器之類的證據都看不到。對這個話題更加具體的探討最早出現在1975年麥克·哈特的文章中,有時也被叫做麥克·哈特悖論[ Wesson, Paul (1990). "Cosmology,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nd a resolution of the Fermi-Hart paradox".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Quarterly Journal 31: 161–170. Bibcode 1990QJRAS..31..161W.]。

人腦裡的世界裡有好多東西是真實世界所沒有的。而好多東西是先在高級智慧的腦裡出現然後才在真實世界裡找到蹤跡。最典型的是希格斯波色子,在人腦裡出現了五十年之後才在真實世界裡找到它的蹤跡。而夸克由於「禁閉現象」從來沒有被真實觀測到,但卻又是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不可或缺。甚至理論可以算出「夸克是在宇宙產生10−10秒後產生的,那是宇宙的溫度已經下降到低於100GeV,這是產生成對的W和Z粒子的門檻。從那個時候起,W和Z粒子接過了進行粒子間弱相互作用的任務而且也不會單獨存在,除非在它們產生的地方(短暫的)。宇宙誕生後約10−6~10−3秒之間,其溫度降到夸克不再有足夠的能量自由漫遊的程度,而是兩個或三個約束在一起。宇宙誕生大約1微秒後,可用能量低於幾百TeV,夸克和反夸克凝聚成重子和反重子。夸克等離子階段在宇宙起源10−4後就結束了。」

這一段描述好像是真的一樣,實際上只是存在於人腦裡的世界,但卻是根據假設的物理定律計算出來的。而「道,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卻是產生天地萬物,主宰天地萬物的總能源。」也一樣存在於人腦裡的世界,但前者是科學,是根據一個或兩個最簡單的假設(假設必須是簡單,這也是人擇原理所要說的,不簡單的話,就像道德經一樣,是一大堆假設),後者僅僅是臆想而已,也可以說是一大堆無法證實的假設,所以沒有理論根據。


人擇原理十七——高級智慧的地位


自古以來,高級智慧一直努力解讀宇宙,但卻從來不去解讀自己。從柏拉圖到康德,他們一直推崇理性在認知世界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但甚麼是理性,語焉不詳。

康德哲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範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Kant asserts that experience is based both upon the perception of external objects and a priori knowledge. The external world, he writes, provides those things that we sense. It is our mind, though, that processes this information about the world and gives it order, allowing us to comprehend it. Conceptual un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s carried out by the mind through concepts or the "categories of the understanding" operating on the perceptual manifold within space and time. To explain the categories in more detail, they are the pre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bjects in the mind.

理性是與生俱來,是高級智慧的一個最主要功能。人是高級智慧的載體。但人是甚麼,高級智慧是甚麼,從來沒有一個哲學家過問。人擇原理將人,也就是將高級智慧在宇宙間突出來。如果我們還不去理解這個「人」,不去理解這個高級智慧,結果我們還是不能理解人擇原理,還是不能理解這個世界。人擇原理將人擺在了宇宙的中心地位,如果我們仍然不清楚人是如何解讀宇宙,那麼我們還是不能真正理解這個宇宙。人在這個可觀測的宇宙的中心地位,如果你認為人只有地球才有,那麼你就否定了哥白尼原理。但是如果認為人僅僅是高級智慧的一個載體,也許在這個宇宙的另一端,高級智慧的載體不是人,那麼我們並沒有否定哥白尼原理。雖然有一個「費米-哈特Fermi-Hart Paradox」似乎說高級智慧只存在於地球上。


距地球131億光年遠的星系z8_GND_5296


實際上,費米-哈特悖論並不是我們睜開眼睛望向宇宙深處的時候碰到的唯一問題,當我們測定離我們遠去的星系時,我們已經將地球放在宇宙時間的終端:例如最遙遠的星系z8_GND_5296,觀測到的紅移是7.51,也就是說距地球131億光年,如果考慮到這個星系的光來到地球已經花了131億年,那麼它現在已經距地球300億光年。這個131億年意味著甚麼?在地球上,我們算出宇宙的年齡是137億年。以地球為時間參考系,意味著這個星系已經存在131億年,那是宇宙大爆炸後7億年這個星系就已經存在了。這樣的計算意味著甚麼?意味著地球處於時間的終端,也意味著地球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但這是違反哥白尼原理。

另一個推論就是,地球上觀測到了宇宙的過去。實際上一切地外行星都是地球的過去。如果哥白尼原理成立,如果星系z8_GND_5296上也有高級智慧,那麼「他」們又是如何解讀地球傳去的光線?第一個問題是他們能夠收到地球傳去的光線嗎?第二個問題是:地球是「他」們的過去還是未來?現在的下一刻是未來,現在可以收到過去的訊息,可能容易想通,但過去能夠收到未來的訊息肯定是弔詭。因此,如果高級智慧(當然不是古月語)做這樣的解讀,那麼哥白尼原理就失效,費米-哈特悖論就不是悖論了。當地球是時間的終端的時候,地外行星永遠收不到地球的訊息,地外高級智慧當然就不會回應地球的訊息。而不是沒有地外高級智慧。

像美國、歐洲太空總署發射的星際探測器,當它們飛到太陽系的邊緣或更遠的太空時,地球仍然可以和它們交換訊息,探測器收到地球的訊息,地球發出訊息的那一刻已成為過去,即從探測器上看地球,那是過去的星球。所以,地球是時間的終端之說並不成立。但是,當距離足夠遠的時候,以太陽系形成的年齡計算是五十億年,即五十億光年遠的時候,或者只是二十五億年,即五十億光年(或二十五億光年)遠的星系是永遠收不到地球發出的訊息。


喜蹚歷史渾水,尋覓智慧的足跡。。。

本帖最後由 古月語 於 2014-6-7 17:58 編輯

人擇原理說必須能夠製造出高級智慧,或者說,宇宙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為了讓高級智慧能夠生存在其中。高級智慧活在宇宙裡,就是為了要觀測和解讀宇宙,古月語不知道高級智慧生存在宇宙除了觀測和解讀宇宙還有甚麼其它的目的。這就是說,宇宙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為了讓高級智慧生存,而高級智慧生存在這個宇宙裡也僅僅是為了解讀宇宙。

事情確實是弔詭。之所以弔詭是高級智慧認為並不需要這樣。但是如果真的不需要這樣,高級智慧還能夠在這裡做這樣的認為嗎?這裡應該有一個關鍵的訣竅,這個訣竅不是高級智慧可以觀測的宇宙必須讓高級智慧能夠持續生存,而是高級智慧除了解讀宇宙之外,還做了許多非分(不是分內)的思維,例如高級智慧認為宇宙並不需要有這樣的巧合,這個想法恰恰就是非分。

古月語認為(又是認為)恰恰是這些非分之想,高級智慧才能更完美的解讀宇宙。人擇原理認為這個宇宙必須存在高級智慧,而高級智慧就在這裡兜思維怪圈。

高級智慧如果僅僅靠感官感知宇宙,他還是不能真正的認知宇宙。如果高級智慧沒有非分之想的功能,他就不能從感知提升到理性認知。沒有理性認知,高級智慧就不可能真正認知宇宙。

本分之想的功能是指感官收到甚麼訊息就建立甚麼的直接的鏡像訊息,而不會建立收到訊息之外的訊息。非分之想就是除了直接的鏡像訊息,還可以和直接的鏡像訊息沒有直接關係的次級鏡像訊息。理性認知肯定是次級鏡像訊息。並不是所有的非分之想,也就是並不是所有次級鏡像訊息都是理性思維,都可以將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認知,呵呵,高級智慧又怎麼知道這些?

所有的唯象說都是感性認知。而建立了不恰當的次級鏡像訊息誤當是理性認知,是一種岔道。並不是另一種聲音。我們能夠區別這之間的關係嗎?古月語想,人擇原理是暗示了人們必須去區別這之間的關係,否則就不是高級智慧(古月語在這裡並不是說自己是高級智慧而有人不是高級智慧,但是所有人,包括古月語都必須向高級智慧要求自己,但是前提是你必須嘗試去區別這之間的關係),就沒有真正理解人擇原理所揭示的奧秘。

高級智慧是進化的結果,而不是從來就如此。我們能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嗎?我們有沒有勇氣,或有沒有自知之明,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這個世界還有這樣的道理?高級智慧怎麼知道還有這個道理?人擇原理就是要高級智慧去理解這些。

例如,古月語剛開始的時候就假定,距地球131億光年遠的星系z8_GND_5296與地球處於同樣的時間端點。實際上,地球上現在看到的是131億年前的z8_GND_5296,而不是現在的z8_GND_5296。同樣的時間端點和不相同的時間端點,導致的思維結果不可能是一樣的。

 

 

喜蹚歷史渾水,尋覓智慧的足跡。。。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