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僑 生 歸 國 路(舊事拾零之二)---郭良寬

本帖最後由 hkc 於 2020-4-29 13:59 編輯

僑 生 歸 國 路
舊事拾零之二
郭良宽 2020-04-29

  人生如梦也罢,如戏也罢,每个人都要走到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没了”、“不在了”。名人、有问题人走了,总会人给他写传记或拍电视剧什么的,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怎么也先把他艺术加工一番,那么一来,难免会带有水分。例如写张学良和姚文元的书,就有好几个版本,但根据他们现在还活着的亲人说,有些内容也并不完全属实。
  咱小人物趁走之前,还能摁键写些东西,好赖是自个写,也不是为了出版,写的可能不专业,应该基本属实,其动机给自己或晚辈、志同道合的朋友看看听听,不外是“家庭纪录片”。下文所述乃把我年龄段知道的侨生的归国路,做简短的笔录:
   在我的追忆中,在上世纪的1951年,就已经有印尼侨生回国 後来一直到文革回国潮才基本结束。我原先就读于雅加达巴城中学,是二战后由几位侨领及爱国爱侨的教育家筹办的华侨中学,校龄不算长,但师资力量强,设备完善,在印尼小有名气。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出版了音乐小册子,一连五六册,主要是转载新中国的进步歌曲,很受华侨学生及成人的欢迎,赚了些钱,就把钱存到北京的中国银行,那年代国家急需外汇,利率很高,可这位朋友本人暂没回国打算,愿意将每月的利息供我日常生活开支,就这样我读完高一,就选择北上回国,後来安排在天津一中念书。当我回国前,有些比我高两三班的学姐学兄已经选择北上升学的举动,这个因素多少也影响和吸引低年级学生的心情。
  1953年当我到天津一中後,原来这里就已经有比我早回国的侨生,这些学生有印尼来的就有巴中生、泗水、三宝龙、日惹、万隆、棉兰、坤甸、三口洋、苏拉威西等,还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毛里求斯及香港的侨生。也有住在较远的本地学生住校,虽然生活习俗不尽相同,但大家和睦相处,像小联合国似的,过有规律的集体生活。更欣慰的她是重点中学,校风正派,老师的… ;住校过集体生活,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按时做功课,高考录取率也高。而且不论是老师,或者校长都对侨生很呵护,大家和内地同学相处得融洽,至今初次踏上祖国大地的求学路还真的难以忘怀。到香港後,得知歌唱家李光羲原来也是一中校友。
   工作後,特别在物质供应缺乏的年代,会遇到个别内地同事问:归侨在国外相对来说,物质条件比较好,为什么选择到条件比较差的大陆呢?我不会用大理论回答。经过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家都应该明白,人生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
  这里我就想讲几段真实的故事:
 1.在我回国的船上,见一位大约初一或小六模样不认识的女孩,小小年纪,不仅要自己提行李,手里还小心翼翼捧着小树苗。後来经打听那个是胡椒树苗,树苗本身不值几个钱,小女孩心中想的,缺乏胡椒的中国,可以能在海南岛或南方地区引种发展。不管後来成功与否,我就不清楚了。但我可以告诉大家,今天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那里的侨农不但成功引种了咖啡,而且还研发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烘培工艺,满足了内地需求,而且还出口到欧美市场。
 2.一中有万隆来的同学,後来也考上了天大叫林某某,跟我算双料校友。他有个舅舅,念荷文学校,普通话不会说,但有一技之长,闻悉祖国急需技术人员,他就跟林某某一起回国,林本人在一中升学,舅舅在天津机场工作,而且家安置在黄家花园,离天津一中不远(大致故事)。
 3.有些侨生,在回国前,在体育方面也某些专长,回国後,祖国得知其专长正是当时内地所急需的,後来政府把他们进一步培养,变成世界冠军试列举几位:黄强辉,1952年巴中毕业 回国後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为毕业前黄强辉在印尼已经荣获健美先生,1955年国家派他苏联学习举重,在58年以155公斤的成绩打破轻量级世界纪录,後来是 国家队的举重教练。黄强辉比我高三年级,在他回国前,就已经荣获举重健美先生美誉,还记得他給巴中师生示范秀其肌肉呢;林慧卿,1957年巴中毕业,也是因为她对乒乓球有某种特长,把她由上海送到北京体育大学进一步深造,培养成为中华第一代削球女王。还有我国早期著名的羽毛球运动员都有类似的情况,如:陈福寿、王文教、汤仙虎等等。
 4.按理说,作为王室人员,不愁吃穿,不必打工,可以“神仙般的生活”,但从最近英国王储想当平民一事看,就说明了,物质不是万能,也需要精神支撑。我有时自嘲说,英女皇没我自由,我可以随时到大摆档吃沙爹(肉串),也可以随时出门不用考虑什么保镖。
 总之,我认为物质与精神,是各国社会的普遍问题,而且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有时互相转换,性质可大可小。大的甚至可以使“苏东波”(苏联、东欧、波兰的谐音)一日之间就解体。今天习近平提出的扶贫战略,乃我国史无前例为百姓谋福祉的英明举措,引起各国的关注和点赞。(老郭于2020年五一前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