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正陽門下觀後感”(舊事拾零之四)---郭良寬

本帖最後由 hkc 於 2020-5-13 14:36 編輯

“正陽門下觀後感”
舊事拾零之四
郭良宽 2020-05-13

   电视剧“正阳门下”是讲知青返城後,在时代变迁中想改变生活遇到的种种问题,故事地点发生在正阳门地区,小市民胡同语言气味浓厚。

   几乎每个人,除非个别作家,每天说话比写作的机会大得多,说白了,说的口语比书面语多得多。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本人简单的理解,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写出来的语言,任何时候念还是那个意思,而口语是即兴说话,语言有时语法不通,甚至啰嗦重复,比如;“张奶奶,瞧瞧,天气说变就变,刚才好好的,现在掉点了,您赶紧收拾晾的衣服吧”,这话语,好像不符合语法,但听话人在那个语境下,懂得说的“外面下雨了,赶紧收拾晾的衣服”。小说,电视剧裏有许多口语,那是为了使故事情节表达得更为真实,就引用了许多口语,否则,读小说跟读社论或公司年终报告那样,倒是没劲。

   中国那么大,历史悠久,东南西北中,方言多、口语不但多,也不尽相同,现在词典上收录的口语,一般是指北方人,包括北京人所用的口语,因为北京是六七百年的京都,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人来人往,接触四方,特别是北方人,更容易在此聚会、因此,北京也吸收着北方话,有北方话的代表性。词典收录的口语基本上是北方人说的口语。

   我内人认识一位土生土长或者完全没有北方人细胞的香港人,她喜欢跟我们“国语人”交朋友,一直用普通话交谈,语音尚可,问她为什么对普通话那么感兴趣,她回答曾经在澳洲呆过,邻居是东北人,觉得普通话不但好听,词语丰富,所以回到香港就想继续巩固下去。她承认,香港人说话用词比较单调。闲聊中,我们说,北方人是吃面食的群体,过去家庭主妇馒头是自己做,而且一做够两三顿,下一顿就把馒头一teng2就有主食啦,她立马好奇地问,teng2是什么意思,怎么写,答;火字加通,“熥”,再蒸热的意思,类似这样常用的口语,如“眼力见(儿)”、等等,对香港人来说是新鲜的,她会立即记下来。确实在北方人嘴里,他们仗着地利人和的优势,哪怕不认几个字,说句话来,张口有话。随便就拿嘴普通最常见的“要”,“拿”“大”“老”、“一”、“二”一旦延伸变成口语後可以是:“要不”(要不然的意思)、“我还是要脸的”(不愿低三下四地向人乞求)、“要哪没哪”(毫无可取之处);“这份礼物拿不出手”(礼物太薄)、拿大顶(体操的倒立);“大拿”(单位裏有权威的人)、“大路货”(低档货)、“大妹子”(泛指岁数比自己小的妇女);“老赶”(外行)、“老来俏”(爱打扮的妇女)、“老坦儿”(思想陈酒或穿着、行为过时落後);“一锤子买卖”(只有只一次交易,也是最後一次)、“一窝蜂”(贬义词,无组织的冲动、乱闹);“二把刀”(技能不怎么样)、“二踢脚”(也叫双响,爆竹的一种)....

   以上例子也只是口语或熟语的冰山一角。但也必须指出,社会本来是由各种群体所组成,有小市民、学生、工农、知识分子、高干等所组成,其说话习惯都跟其职务有关,你住在知识分子机关的宿舍,和住在胡同几乎天天离不开油盐酱醋茶的小市民们,一般前者说话比较文绉绉,而后者的嘴中的口语,生活化,更接地气。而侨生如果刚从境外到北京,如同外星人落到地球,许多词语没听过,一定感到新鲜,记得我们那阵,连什么“劳驾”、“借光”、“赶明儿”“真逗”、“哏儿”均为优先收录的词语,因为你不论上车,买东西、求人问路都可派上用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