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標題:
《社科院許利平如何評論印尼當選總統佐科·维多多》
[打印本頁]
作者:
YC59
時間:
2014-8-2 10:28
標題:
《社科院許利平如何評論印尼當選總統佐科·维多多》
聽聽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學者許利平先生如何評論印尼當選總統佐科·维多多
(KKLi 提供)
很值得海外华人(非华侨) 一读,要清楚自身的定位。
印尼经历多次排华,尤其苏哈托时期,给印尼华侨的印象:
1. 国家不作为。2.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过桥拆板。
此後大批人脱籍加入印尼籍。变身印尼籍华人而非华侨。
总体上华侨在东南亚已经不多,看看泰国的华人就清楚。
华侨社会萎缩而华人社会膨胀。《华侨社会》与《华人社会》是不同的概念。
侨办、侨联连《华侨社会》与《华人社会》都分不清,工作能做好吗?
各位同学,
收到各位的Email,谢谢。看来大家还是很关心印尼华人问题。张兴恭有时和我交换意见。我认为他的意见是有道理的。我在研究华人历史的过程中,深深感到我们过去许多看法是片面甚至错误的,虽然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我还是经常在反思。现在,我和一些归侨学者经常反对侨办、侨联的“侨务政策”,但他们听不进去。其实他们是不了解印尼的情况,只是搞实用主义,以对我有利为目的,不是关心华侨华人。但是印尼和香港的报刊会刊登我的文章。
我曾在一个内部会议上提出“侨务政策要有新思维”,意见反映到侨联主席林军,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侨务干部要保乌纱帽。
我把那次发言的提纲发给你们看看,欢迎批评指正。
对华人自身的问题,我赞同兴恭的看法。我们不能老是骂印尼人排华,少数政客是别有用心的,但是排华问题很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华人自身的问题。我在会上说这些,就会有人反驳,说那是西方国家对华人的诬蔑。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所以批评华人的文章在大陆是不可能发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我称之为“义和团思想”。
我正在翻译几篇西方学者关于历史上爪哇岛华人与印尼土著关系的文章。在爪哇岛,荷兰人是殖民者,但是有些华商在承包鸦片,承包税收,等等,表现出贪婪、自私、虚伪、巴结官员、盲目的优越感等等丑恶的面目,他们剥削爪哇农民的手段,一点也不亚于荷兰人。这些文章有很多第一手的史料,不像大陆官员只是说空话、套话、假话。我得到很大的启发。这些译文出版后,如你们有兴趣,也可以发给你们看看。
梁英明
梁英明老师春节前还与我通信过。春节时他说到澳门女儿家。后来就没有消息。关于印尼华人的融合问题有两个问题他没有说到。一是华人自身的文化缺陷。比如,排他性。总以为自己比“番鬼”优越。又比如,没有使命感。只要自己好就行。所以总是“一盘散沙”。二是中国政府的“侨务”政策 问题。老是只是念念不忘“好东西”。等等。
(梁英明是印尼、梭羅華僑(剛當選印尼總統Joko Widodo曾任這市市長)、曾就讀印尼、雅加達“巴中”學校、高中畢業后、留在“巴中”
《侨务政策需要新思维 》
(KKLi 提供)
(在侨务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2012年6月4日)
梁 英 明
一,侨务政策要适应海外华人社会的现实
1, 海外原有的老华侨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外国公民。一般估计,在大约5000万海外华侨、华人中,保持中国侨民身份者大约只有500万人。新的中国移民不足以改变这一基本格局。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已基本上不存在华侨社会,只有华人社会。华人社会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主要对象。
2, 海外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同时,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中国新移民(新华侨)加入居住国国籍的进程比东南亚原有的老华侨经历更短的时间。
3, 中国原有的侨委在文革中被撤销后,取而代之的侨办对海外华人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侨务”工作的思想观念、机构职能、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等等,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华侨社会”的时代。
4, 当前侨务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将外籍华裔公民当作中国侨民,对华侨和外籍华人采取“模糊”政策,宣传“华侨华人一体论”、“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等。
二, 严格区分华侨与华人身份的重要性
1, 各国原有的华侨转变为所在国公民后,就是外国人,中国也从华侨的祖国转变为华人的祖籍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外籍华人又不是一般的外国人。特别是新近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对中国仍怀有较深的感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仍与中国保持某些联系。因此,就总体来说,中国的侨务机构不应继续将外籍华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但个别外籍华人因处理祖产、回乡探亲或从事商贸活动而要求中国的侨务机构协助时,我们的侨务机构还是应该予以帮助。但不宜公开宣扬中国侨务机构“为华侨华人服务”,或承诺“给予华侨华人优惠待遇”等。
2, 外籍华人不再享有中国公民的权利,当然也不再对中国承担任何政治义务。因此,对中国政府有关内政或外交问题,外籍华人在法理上均无权干预,中国政府也不应要求外籍华人承担政治义务。外籍华人出于感情而表示关心或评论这些问题,是个人的行为,不能代表华人社会。因此,向外籍华人宣传“爱国爱乡”等口号是不恰当的。
3, 中国官方代表团不通过外籍华人所属国家的政府机构,而直接召集“中华总商会”等华人团体的领导人开会,或单独举行只限华人参加的会议或宴会等活动,必然引起华人所属国家政府的猜疑和不满,是不利于中国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的。
4, 2011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发起的世界华商大会的宗旨是“加强世界各地华商在经济、文化上的合作和交流”,至今已举行11届。它对各国华商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小,而中国国内企业在大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则越来越明显。现在又成立“侨商企业联谊会”,将华商都称为“侨商”,将外籍华人在中国的投资称为“侨资”,将从外籍华人获得的外汇收入称为“侨汇”,这都是观念和政策上的“倒退”。
三, 解放思想,放眼未来
1, 要以理性科学的态度看待海外华社的现状,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海外华社变化的规律。“文革”的极左路线将中国人的海外关系一律看做反动关系,断绝与海外华侨和华人的联系。改革开放后,批判了极左路线,但又将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看做中国的“侨民”,希望他们与历史上的华侨一样继续“热爱祖国”,成为中国的“软实力”。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实用主义的表现。因此,侨务工作需要认真反思,与时俱进。
2, 要从世界移民历史的普遍规律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几千万移民后裔。国际移民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很多国家都有大量移民散居世界各地。从移民到侨民,再从侨民到公民,这是各国移民走过的道路。中国海外移民社会的演变具有某些特点,但在世界移民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性”。
3, 中国近年来出国的所谓新移民或新华侨与19世纪前的老移民或老华侨的区别,中国老移民与欧洲老移民的差别,都是当时中国社会和欧洲社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即是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人们常说的“华侨史是苦难史”,“华侨应弘扬中华文化”,以及“华侨是革命之母”等等,都需要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予以分析。
4, 外籍华人既是外国公民,华人问题自然是华人所属国家的内政问题。一些国家出现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主要是华人所属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种族关系等因素所造成的。华人在所属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要靠华人自身的努力争取。中国可以从保障人权和人道主义的原则出发,对海外华人争取平等合法权利的努力表示支持,但不能越俎代庖。同时,中国的崛起并不代表海外华人地位的提高,中国与某一国家外交关系的变化也未必意味着该国对华裔公民政策的变化。
5, 从中国和海外华人的长远利益来说,中国不宜恢复双重国籍政策。为吸引海外华人以及其他族裔人才为中国服务,可以借鉴美国实行的绿卡制度。(请参阅“双重国籍不符合海外华人生存发展的长远利益”一文)。
6, 对海外华人的政策关系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关系到中国建设友好和谐的国际环境。关系到中国和平发展的前途。因此,中国的侨务工作应正视现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眼未来,而不能停留在“招商引资”的水平上。
歡迎光臨 老校友 (http://boanson.orzweb.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