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PY 於 2025-10-12 22:28 編輯
椰城憶舊思今(三)
— 陳平永—
2025-10-12
老照片之三︰Gang Kelinci (兔子街)
新巴剎大街東邊有兩條橫街,靠南的是Gang Sunték,如今叫Jalan Kelinci 3;靠北的叫Jalan Kelinci(兔子街),如今叫Jalan Kelinci Raya。雖然加了個Raya(大),卻不是真的變大,二十幾年後重臨,觀感似乎比兒時還更狹小了。可惜網上找不到1950年代的照片。
此街居民大多數是華人。街口有梅縣客家人溫伯伯開的「亞細亞」中餐館(Restoran Asia,幼子溫帶民與我同齡,花名Akéo Restoran。 Akéo者,阿狗也,乃客家人對小男孩的稱呼。飯館斜對面有惠州客家人開的Warung(雜貨舖),有大埔客家人開的理髮店,兩店的小男孩皆為我兒時朋友,可惜只記得其花名分別為Akéo Warung 和 Akéo Cukur。還有一位Akéo叫Akéo Pasar住我家後面,其母在菜市場開咖啡餐廳,故此得這花名。
有大埔客家人開的「雙喜麵家」,只在白天開店。饒伯伯以大腿壓粗竹竿用心用力製作麵條,這種麵條香港叫做竹昇麵。他有兒子仕進、仕文、仕清,女兒仕梅曾在華僑公學第三校教書,晚上他們都幫忙包雲吞。
麵館左鄰是福建永定客家人開的中藥店,一塊長條大招牌高高吊掛在左門前面,牌兩面的黑底有大大的金字楷書「同濟堂大藥房」。藥店掌櫃是巴中59屆游範文的父親。游伯伯在高高的櫃檯後執藥秤重,醒目利落,搗完藥後的幾聲叮噹清脆明亮,算盤啲啲嗒嗒五六七下就把藥價算好了,令人記憶猶新;藥店門前的地板寬敞,我們小家伙有時會在這裡玩耍,難免吵吵鬧鬧,游伯伯沒大聲趕我們走,而是拿寶塔糖哄我們離開。藥房的內部大堂是非法的麻將聚賭場,只因較隠蔽難於被警察發現,否則肯定要破財擋災,要「私了」才能免於刑拘。
隔幾間有一家印尼人的裁縫店,窗口賣炸木薯片,薄薄圓圓的一大片,叫Opak。有兩種味道可選,撒了細鹽的鹹鮮味和澆了椰糖漿的甜蜜味,如今想起來還會吞口水。
再走去對面,有一家華人店舖,忘了其經營甚麼,但難忘門口有小小的攤子出租中文「連環畫」和美國komik漫畫,這都是我們小時候花很少錢就可以享受到的精神食糧。
其左鄰是一家僑生住屋,屋主有個女兒長得漂亮白皙,偶爾可見到她出門,聽街坊們說常看到一輛名貴轎車停在門前,八掛傳聞是「亞X銀行」老闆饒X基先生金屋藏嬌。
再往前走十幾步便是校舍呈黑白二色的印尼平民小學,當年我們稱之為Sekolahan Hitam (黑色學校),它正好在Jalan Gereja Ayam(雞教堂街,因教堂屋頂尖上有雄雞塑像,故得此名)尾段口。校旁街口是小販賣jangkrik(蟋蟀)、gangsing(木製陀螺)、gundu(玻璃小彩球)、各種本地水果和煎炸小食等,是兒時常光顧的場所。
一路走過去景觀有點不同,大多數是花園洋房,街的左側有Aroma麵包餅乾廠,下午有新鮮出爐的各種麵包後,由小販沿街叫賣:「Bot brot béti……」我最喜歡的是roti keju (芝士包),美味的芝士,裹在香噴噴的鬆軟麵包內,咬上一口,甜鹹交融,那種幸福感頓時傳遍全身。這是我回國後一直難於忘懷的舌尖享受,每當啃吃硬邦邦的窩窩頭時就難免會「憶苦思甜」。
往前再走是新華同班同學、巴中60屆校友張偉娜和張偉超兩姐弟的住所。偉超初中時已有文采,投稿中文少年刊物曾獲獎,升高中後以「張超」為筆名翻譯印尼文文章,刊登在華文《覺醒》週刊。之後改名張超,中學畢業沒跟潮流回中國而到日本學醫,學有所成,便在日本成家立業。
走到街盡頭的芝利翁河邊,往左拐是左派僑團「大埔同鄉會」會所,會所左鄰便是由左派變右派的華僑公學第三校,這是我的啟蒙母校。說起左右派,大埔鄉親的右派僑團叫「茶陽公會」,位於Jalan Karang Anyar,和右派華僑名校「中山中學」同在一條街。
到此掉轉頭到Kelinci街西側的一條小巷Gang Belakang Kongsi ,從網上得知現今已名為Jl.Pasar Baru Belakang Pasar 。這條通向新德廟古剎和菜市場、前後不足三百米長的彎曲小巷,是我童年成長的難忘地方。
新巴剎有很多廣東興寧人,單單這巷子裡就有六戶興寧人,都是做藤器的,有自己的團體,即興寧同鄉會和藤器公會(下稱「二會」)。二會共用一個會所,位於新華學校對面附近的內巷。興寧人講的客家話發音不同於梅縣話,感覺有點怪怪的,後來才得知這種音是捲舌音,各地客家方言中只有興寧話才有,是否源自北方漢語之故呢?
還記得每逢十月一日在中華中學大操場舉行的國慶嗎?由「中華僑團總會」組織、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支持的這場全城愛國華僑的歡慶活動,非常隆重和熱鬧,僑校和僑團紛紛出來表演大小型歌舞,其中有兩個舞龍表演,一是「山東公會」皊紅龍,另一是「二會」的青龍,青龍的頭頸呈「乙」形,一舉起來就有昂首挺胸之姿態,顯得比紅龍更威武。因青龍就是在我住的巷子裡演練的,慶祝活動中看到它正式表演,親切感油然而生。
如今回想起來,這巷子真不簡單,前有「新巴剎少青團」醒獅,後有「二會」青龍,更有新德廟古剎,可謂「藏龍卧獅有神佑」!
「二會」青龍平時就放在我舊居隔壁賴龍章伯伯家裡,「龍章」與「龍藏」諧音,難怪他兩位兒女分別開辦的麵館風生水起。(一笑)坤文哥開的是「Bakmi A Boen」(阿文麵),就開在其住家。桂英姐收購位於巷口的「亞細亞菜館」及相鄰店舖,打造出知名的麵館「Bakmi Gang Kelenci 」(兔街麵),後來還開了多家分店。兩家都名揚椰城,客似雲來。二十年前我去這巷子懷舊,不期然被坤文哥認出,他熱情請我吃bakmi aboen,果然名不虛傳,味道一流,去年聽聞他已駕鶴西去。桂英姐九十歲仍老當益壯,至今還不時「賴桂英掛帥」,坐鎮店舖且親手調製客家醃麵呢!
桂英姐的Bakmi Gang Kelinci,GK是其註冊標誌
我兒時居住的小巷,如今多了一排小攤檔,今路面更狹窄,像貧民窟,慘不忍睹
這是坤文哥的Bakmi A Boen 麵館,往右拐便是我兒時的舊居。
以下視頻訪問桂英姐,其印尼姓名為Patmawati Dharmawa。她不得不出面譴斥有人仿冒她的招牌。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