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真理」到底是甚麼樣的意思?

Zorpia Photo Sharing: Free Unlimited Storage & Bandwidth
已故美國牧師Ralph W. Sockman的這句話轉來的:「The larger the island of knowledge, the longer the shoreline of wonder.」 十九世紀法國的作家Gustave Flaubert(1821-1880)的話:「There is no truth, there is only perception.」

古月語對Sockman這句話的理解是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給問題找到答案的時候,記得給自己提這樣的問題:「是否真的如此?」對Flaubert,古月語的理解是:真正的答案只能在真實的世界裡找,而不是在人的腦裡找。

鵝是卵生動物,這句話是常識,不叫「真理」。越是接近感官體驗的知識越是真實,顛撲不破。越是長篇大論,尤其是關於社會問題的理論,越是有人喜歡標榜為「真理」。知識是人腦裡的世界,是已經在可能長的時間內,在人類所能及的空間內是已經被證實了的人腦裡的某一部份的東西。科學,罕有人標榜它是真理。伽利略1610年觀測到的環繞木星公轉的四個衞星,證明並非所有天體均環繞地球旋轉。有人說伽利略追求「真理」,因為當時主流觀點是地球中心說,也就是說當時人們認為地球中心說是「真理」,伽利略的發現否定了地球中心說是真理。為甚麼要把人類在認知世界的漫漫長路上的一知半解稱為「真理」呢?

任何陳述、觀念、道理並非一定為真。實際上絕大多數的「真理」並不能證明為真,還常常是一種誤導,例如馬克思的社會觀。如何證明一個陳述、觀念、道理為真?證明與相信是不同的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因為信的人多了就是真的,歷史上好多主流觀念在當時的條件下大多數人都認為真,後世卻證明為偽。所謂「證明」有兩個途徑:理論證明,與真實世界找到對應關係。

理論證明,也是邏輯證明,先設定一個假設,它可以稱之為公理,這個就是必須是在真實世界裡找不到任何抵觸之處。然後以已經被公認的邏輯程序推論出來。也可以用反證法,即如果不成立的結論將和已知定理抵觸。

通過人類的感官可以感覺、感受一致的即為真。不能「指鹿為馬」,因此是任何人都能有同一的感覺、感受。有些神蹟,並非是任何人都可以感覺、感受得到,因此不能為真。一個實驗的新發現,任何人在相同的條件下都可以重複得到同樣的實驗結果,才能為真。

赤色分子認為老馬的理論是「真理」,约翰福音14:6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還有甚麼可以被人稱之為「真理」的?顯然,越是複雜,越是無法被證實為真的道理,才會有人稱之為「真理」。世界上有甚麼可以被證實為真的「真理」?沒有,可以被證實為真的都已經被人認為是科學定律、定理或常識。

漢語裡的「真理」,在英語裡被寫成「truth」。漢語由「真」和「理」合成,「真」是真實世界的「真」,但當一個人說出真實世界的時候,這個「真實世界」其實也只是他腦裡的世界。奇妙的就是我們使用的語言本身就是思維工具,也是人和人之間交換信息的工具,它僅僅是人們用於辨別、區別真實世界裡的各式各樣的物件組態的標籤,這個標籤是人類加在真實世界的物件組態上的,物件組態和標籤並沒有任何關係。「理」就純粹是人腦裡的世界的東西了,它僅僅表示標籤之間的關係,有的關係可以為真,有的可以為偽。所以,根據古月語的源訊息和鏡像訊息的概念,「真理」真的是百分之七十五是人腦裡的東西。當「真理」可以百分之百標籤真實世界的時候,這個「真理」我們稱之為科學定律、定理或知識,有時候也稱之為真相、事實。可見,「真理」只是某些人為了吸引信徒而用來標籤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是無法證明為真。或者按照波普爾的說法也不能證偽。truth是true這個形容詞的名詞。雖然沒有漢語「真理」那麼形象化,但它也一樣的用途,但不像我們族人那樣,它也被用來指簡單的常識。

(摘錄自自由的百科全書,綠色)
『英語單詞truth被從老英語 tríewþ、 tréowþ、 trýwþ、 中古英語 trewþe,到古高地德語(800-1100年間南德所用) triuwida,古北歐語(700-1400年間挪威, 冰島語)tryggð 同源。像troth(誓言),它是-th true形容詞化的名詞(舊英文 tréowe)。(古月語譯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Nomenclature, orthography, and etymology)

英語單詞true的是從舊英語 (西撒克遜) (ge) tríewe、 tréowe、 同源到老撒克遜 (gi) trûui、 古高地德語 (ga) triuwu (現代德語 treu"忠實")、 古北歐語 tryggr、 哥特式 triggws,都是從原始德語 * trewwj-「有誠意」,或許最終從PIE * dru-「樹」,「堅定不移的橡木」的概念 (例如,梵語「dru」樹)。古北歐語 trú,「誠信,word 的榮譽 ;宗教信仰、 信念」 (古英語troth「忠誠、 誠實、 誠信」,和Ásatrú比較—是一個現代名稱,指一個現存的民族宗教它擁土生土長的多神精神信仰)。(古月語譯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Nomenclature, orthography, and etymology)

因此,truth,涉及品質「信實、 富達、 忠誠、 誠信、 真實性」,「與事實或現實一致」,在盎格魯撒克遜由sōþ 表示(現代英語sooth)。(古月語譯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Nomenclature, orthography, and etymology)

除英語外的所有德國語言已經介紹了truth「逼真度」和truth「真實性」術語上的區分。為了表達"真實性",北方日爾曼從「sanna」「斷言,申明」選擇派生的名詞,而大陸西日爾曼 (德國和荷蘭) 選擇 wâra延續「信心、 信任、 契約」(同源到斯拉夫 věra「(宗教) 的信念」,但受拉丁文--The Latin Word Verus has many meanings, mainly: true, real, proper, right.—影響)。羅曼語言使用跟隨拉丁語 veritas,儘管希臘elethia(Aletheia is a Greek word variously translated as "unclosedness", " unconcealedness", "disclosure" or "truth")、 俄羅斯pravda{真理報}和塞爾維亞 istina 有單獨的詞源起源。(古月語譯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Nomenclature, orthography, and etymology)

真理最經常用於表示符合事實或現實,或忠於原本或標準或理想。通常理解真理的反面是謬誤,其中,相應地,還可以用於邏輯、事實或倫理意義。真理的概念是在各種場合討論和辯論,包括哲學和宗教。許多人類活動取決這個概念,是假設而不是討論的主題,包括科學、法律和日常生活。(古月語譯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Nomenclature, orthography, and etymology)

各種關於真理的理論和意見繼續在學者、 哲學家和神學家之間受爭論。語言和文字是人們之間傳達資訊的一種手段,用來確定什麼是「真理」的方法被稱為真理標準。有不同訴求像是甚麼構成真理這樣的問題:甚麼事情是有能力確定(truthbearers)甚麼是true 或 false ; 如何定義和查明真理;基於信仰和經驗為基礎的知識扮演的角色;和真理是否主觀的或客觀的、相對的或絕對。(古月語譯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Nomenclature, orthography, and etymology)

問題是甚麼是適當的基礎決定甚麼樣的字、符號、思想和信念可能恰當地考慮為 true,是否是由一個人或整個社會,是由下面列出的五個最普遍的實質性理論(融貫論、符合論、構造論、共識論)處理。每個理論提出了由著名學者廣泛共用的觀點。(古月語譯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Major Theotries of Truth )

然而,實質理論不普遍被接受。最近制訂了「緊縮」或者「極簡主義」理論的真理已成為舊的實質理論的競爭對手。極簡主義推理中心圍繞概念的詞像對語句不會斷言關於它的甚麼重大意義,例如,任何關於其本性的事。極簡主義推理意識到真理作為標籤應用到一般話題表示協定,強調訴求,或形成一般假設.(古月語譯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Major Theories of Truth)

所有主要的實質理論或強理論將真理視為具有本性的某種東西、現象、事物或者一種人類經驗,該理論認為關於真理有重要內容值得談論。這些理論提出的觀點被哲學家普遍認為能在某些方面應用於由人類交互作用中觀察到的事件組成的廣泛集合,或者為與人類經驗中的真理觀念相關的議題提供重要而可靠的解釋(因此稱為強理論)。近來出現了所謂緊縮理論或最小理論,它們基於以下觀念,術語「真」應用於陳述並沒有斷定關於陳述的任何重要的東西,例如陳述的本性。「真」不過是個標籤、談話工具用以表達贊同、強調主張或構成某種概括。(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90%86)

回顧關於真理這一課題的思想史,並關注那些早就研究時至今日仍是該課題前沿問題的思想家們是一個接近如真理這樣複雜哲學問題的有效途經。本引言即採用該方法,聚焦於真理問題中的幾個重要主題。(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90%86)

真理與意義的主體通常認為密切相關,只有有意義的事物才能有真和假。這一關聯在古代就確立了,而現代在語義學、特別是形式語義學中成為準則。另一長期令人感興趣的關聯是真理與邏輯有效性的關係。「因為邏輯最基礎的概念是有效性,而它可通過真與假來定義。」(涅爾夫婦,16)。鑒於它們與真理的關聯,探討一下意義與有效性有利於明確真理的性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90%86)

在古代殘篇Dissoi Logoi中,作者顯然試圖證明一致地談論真與假是不可能的。他所提出的使讀者困惑的謎題之一引用了以下情形,「我是入會者」這樣一種語詞形式,A說可能是真的,但B說可能就是假的了。如果一個人觀察到謂詞真或假並不應用於語詞表達式或語句,而是語句所表達或陳述的命題的話,遠離這樣的困惑顯得十分容易(涅爾夫婦,16)。這個例子闡明了兩個令當代人感興趣的主題。其一,從抽象命題到具體語句的變化。其二,特殊種類的符號的性質,如例子中的代詞「我」,它通常被稱為指示的或索引的。(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90%86--引言)

真理是哲學家面對人生的意義、存在問題的時候無法繞過的概念。許多哲學家都自詡代表真理,然而彼此之間可能毫無共同之處,甚至針鋒相對。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自稱自己的觀點是真理。探求真理可能是人類的本性之一,然而有意識地區別真理與謬誤,始自巴門尼德關於「真理之路」與「意見之路」的區別:「真理被認為是永恆的、不變的」,這也是對真理最通俗的描述。第一次對真理進行哲學思考的是亞里士多德,近世幾乎所有真理理論都可以追溯到他。《形而上學》中記述了他的名言:「是什麼說不是什麼,不是什麼說是什麼,這是假的;是什麼說是什麼,不是什麼則說不是什麼,這是真的。」(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90%86對於真理的哲學探討)

巴門尼德描述現實的兩個視圖。在「真理的道路」的 (這首詩的一部分),他解釋了現實(鑄造作為「甚麼-是」) 如何是一個、 變化是不可能的,而存在是永恆,是統一、必要的和不變。在「觀點的道路」他解釋世界的出現,人的感官系統導致構想,是虛假、 欺騙性的。這些想法強烈影響整個西方哲學,或許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過它們對柏拉圖的影響。(古月語譯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menides)

關於truth的蘇格拉底、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想法都被一些作為與對應的理論相一致。在他的形而上學,亞裡斯多德說:「要說的是它不是或的什麼不是它是虛假的雖然說的什麼是什麼和什麼不是它是不是真正的」。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的收益的亞裡斯多德說: (古月語譯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Ancient history)

亞裡斯多德聽起來更像真正的函授理論家在類別 14b14 12b11),他在談到「根本的事情」,使語句真正的意味著這些「東西」(pragmata) 是邏輯結構的情況或事實 (即,他坐在他不會坐)。最具影響力是其索賠中 De Interpretatione (16a3) 的思想是「likenessess」(homoiosis) 的事情。雖然他無處定義真理的思想肖像到一件事或事實,很明顯這種定義會好適合他整體的哲學的思想。在柏拉圖 (Cratylus 385b2,京東 263b) 發現非常類似的語句。](古月語譯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Ancient Theories)

在印度教,真理被定義為「不變」,「即無失真」,「那種超越時間、 空間和人的區別」,「那,彌漫宇宙中所有其恒常性」。例如人類的軀體,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改,因此不是完全真實,印度教聖賢的有很多的引用、 屬性和真理的解釋不同的方面的真理如「Satyam eva jayate」(如印度的國家座右銘)的(truth獨自 wins)「Satyam muktaye」(真理解放),「薩蒂亞」 是 'Parahit'artham' va'unmanaso yatha'rthatvam' satyam「(薩特雅是仁慈用單詞和心靈於其他人的福利或換句話說責任感也是真理),」當一個牢固確立在講真理,行動的成果也屈從於他(佛經數 2.36 patanjali yogasutras),「真理的臉上覆蓋著金碗。揭開它,啊Pusan(太陽),這樣,我有我的責任 (satyadharma) 作為真理可能看到它!」(Brhadaranyaka V 15 1-4 和簡短的 IIsa奧義書(印度最古文獻"吠陀"聖典的最後一部分) 15-18)。真理超越沉默(Manusmriti),等等。和其它詞彙,satya以修正者行動,像「終極」 「超低」或「至高」或更文雅「至真」,暗示純潔和卓越。例如,satyaloka是 「至高的神」而satya yuga是 「黃金時代」或印度教四個宇宙循環紀元中最好的,等等依此類推。(古月語譯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Ancient Theories)

單詞「true」和「真理」的古希臘起源有一些一致定義整個大跨度的歷史也往往與邏輯、 幾何、 數學、 扣除、 感應和自然哲學的主題相關聯。(古月語譯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uth-Ancient Theories)

康德說: 「真理,就是說,由認知的共識裡與它的物件一致。由於這只是有名無實的定義,我的認知,來計算為真(true),是假設同意它的物件。現在我可以和物件比較我的認知,然而,僅僅是因為認知它。因此我的認知應該確認它本身,這是很不足夠的真理。因為物件是在我以外,認知卻是在我之內,所有我還可以通過判斷是否我對物件的認知一致於我認知的物件。古人稱這種圈子解釋 diallelon(循環定義或論證)。其實邏輯學家總是被懷疑論者責備這個錯誤,他看到以這一真理的定義這就是當一個人在法庭面前作出的陳述,和對證人做如此投訴沒有一名證人是他熟知,但他想要建立他的誠信通過維護一個他叫作為證人的人是誠實的人。這一指控是基礎。所顯示問題的僅有的解決沒有資格是不可能和對每個人」Kant said:”Truth, it is said, consists in the agreement of cognition with its object. In consequence of this mere nominal definition, my cognition, to count as true, is supposed to agree with its object. Now I can compare the object with my cognition, however, only by cognizing it. Hence my cognition is supposed to confirm itself, which is far short of being sufficient for truth. For since the object is outside me, the cognition in me, all I can ever pass judgement on is whether my cognition of the object agrees with my cognition of the object. The ancients called such a circle in explanation a diallelon(Diallelon is a noun that refers to a tautological definition; a description which contains the word described; the definition of a term by means of another which is defined by means of the first. It simply means defining in a circle. • Logic. A fallacy in reasoning in which the premise is used to prove the conclusion, and the conclusion used to prove the premise.). And actually the logicians were always reproached with this mistake by the sceptics, who observed that with this definition of truth it is just as when someone makes a statement before a court and in doing so appeals to a witness with whom no one is acquainted, but who wants to establish his credibility by maintaining that the one who called him as witness is an honest man. The accusation was grounded, too. Only the solution of the indicated problem is impossible without qualification and for every man” (Kant, Immanuel (1801), The Jäsche Logic, in Lectures on Logic.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 Michael You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557-558.). 』


「真理」是一個自古以來爭論不休、定義混淆不清的術語, 當我們的觀念、道理為真的時候,我們並不需要以「真理」名之,它名正言順的是科學定律、定理、常識。只有那些無法證明為真的信仰、信念,為了吸引追隨者才會被冠以「真理」。我們實在是到了可以將「真理」拋到垃圾桶的時候了。 免得被人利用來愚弄人民。
喜蹚歷史渾水,尋覓智慧的足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