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学会与疾病和谐共存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18-2-19 11:26 編輯

学会与疾病和谐共存
来源:网络


  大部分患者在确诊疾病后都会问一句,如何治愈?在他们看来,疾病只有两个非此即彼的结局,要么好、要么坏。

  但其实,很多疾病会伴随人的一生,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比如过敏、哮喘以及癫痫、运动神经元病、肌营养不良等神经系统疾病。

  所以,医生经常会告诉患者:“你需要跟疾病共存,而不是总想着去战胜它。”尤其是很多慢性病和遗传病,现在的医疗技术无法治愈,患者需要学会与疾病长期共存。

  以恶性肿瘤为例,治疗目的应以减轻痛苦、改善全身情况、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如果不分情形硬要选择根治性的治疗方案,往往带来较大的创伤和并发症,结果反而得不偿失,有时肿瘤根治了,人也垮了。因此,肿瘤治疗有一项重要的准则,叫带瘤生存,通过选择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较少的治疗方法,如温和的口服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精确定位的局部短程放疗、热疗等,将肿瘤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使它不影响身体正常机能的发挥和运行。

  还有相当多的疾病是不能消除病因的,比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类风湿……现在的医学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医生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尽可能控制疾病的进展,使疾病无害化。血压降到正常值,意味着您几十年以后死于脑出血的可能性要降低;眼压降低到目标值,意味着您丢失视野的速度能够减慢,甚至停止。

  知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曾提出:西医容易对生物技术产生崇拜,“手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但在未来医疗发展中,医生应当带领患者学会和疾病为伴,而不是与疾病为敌。

  外科医生或许都知道如何开始手术,但一个成熟的医生更应知道什么时候叫停。医疗一定要懂得适度,而现在的情况是,一个以专科为主导的医疗体系总在追求技术上的完美,却不知道用适度的技术来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我们更需要告诉公众的是:“治疗”并非一个简单、笼统的概念。治疗目标是分层的,有的治疗可以达到治愈,有的治疗只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使你舒服一点”。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当“人”重新回到医学的中心位置时,衡量患者的获益成为诊疗决策的核心。如果治愈疾病对患者来说收益大于受损,那么医生就争取治愈疾病;如果治愈疾病的收益小于受损,或疾病不能治愈,那么诊疗的目的就是减轻痛苦、延长寿命。

  只要能活得长久、活得高质量,身上带不带病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来说,只要把血糖或血压控制好,就能长期维持和健康人近似的身体机能,有病与无病,实在没有太大的区别。事实上,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常见的慢性病,如Ⅱ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都是无法治愈的。相比徒劳的治愈疾病的努力,与疾病和谐共存才是明智的做法。

  台北市市长柯文哲在当市长前是一个著名医生,他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到位:“医生只是生命花园的园丁,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园丁能改变这种规律吗?不能,园丁只能让花在春夏秋冬开得更好看一点。医生有办法改变生老病死吗?没有,医生只是让人在生老病死之间活得更好一点。”

  生老病死,本属自然规律。与疾病共存,才是遵守规律、回归常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