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一个超市王国的崛起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21-1-14 21:09 編輯

【印尼华人好故事】
《一个超市王国的崛起》
解读郭桂和与他的创业之路
原作者:丁剑 转载自“华人头条”
(由巴中65年届莫泽珍提供转载)



  深入叙事之前,先讲两个有关主人公生平励志的小片段。

  失学发宏愿
  1966年4月初的一天,一个在雅加达巴城中学就读高一的华人少年,像往常一样迎着晨光,精神抖擞骑着脚车,从北多瑶(Petojo)简朴的家里,一路欢快来到位于古农沙里(Gunung Sahari)的学校。
  在校门口,少年吃惊地发现,大门紧闭,上贴一张布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学校被封闭了!”
  一大群同学站在那里,神情沮丧,失魂落魄。
  那少年有些发懵,自言自语地问:“封闭!——什么意思?”
  “阿桂,是的,我们的学校被政府封闭了。”一位同班同学悲愤地说:“我们华人子女不能再上学了。华校不允许开办,刚才有老师过来说明,大家都很难过,有人痛哭流涕。”


  1966年4月雅加达华校巴城中学被当局强行关闭,有人携带照相机在当天拍摄了这张照片(局部)。那位小名叫阿桂的少年刚好在场,正手摸脸颊对着镜头发呆。他说,这是一张唯一能够纪念那个刻骨铭心时刻的重要照片,也是我最后一天穿校服的留影。
  上述情景,差不多是半个世纪前全印尼上百所华校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幕。
  那个家境贫寒,把上学时光视为每天最大快乐的少年阿桂,此时目瞪口呆却心潮激荡,一个声音开始在脑海不停盘旋:
  将来我如果有钱,一定要办一所学校!”
  18年过去,事业有成的阿桂,从1984年开办电脑培训班开始涉足教育,次年就创办了慈育学校(取名“慈育”是为纪念其已故母亲的养育之恩),之后三十多年,更为此殚精竭虑,构建了从幼儿园到到中小学直至大学的综合教育体系。



慈育大学(Universitas Bunda Mulia)雅加达北部校区视频截图。

  本文主人公2003年创办的这所大学共有两个校区,设置了从大专到本科及硕士学位12个专业,在校学生约7900余人。2012年被印尼教育部评定为”50所最有前途的印度尼西亚大学“之一。



本文主人公(左)出席慈育大学2018-2019年迎新学生入学典礼。


  这个当年被迫失学而深受刺激的华人少年,不但实现了自己那时候立志发誓的校园梦,并且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国家的教育事业,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位享誉印尼的“民间教育家”。
  “从1984年办学到现在,35年来我对教育只有投入再投入,没有从学校拿过一分钱,所有办学的收入都用于学校的发展建设。这是我一生特别欣慰和自豪的地方。”
  日前在万丹省南唐格朗塞尔蓬(AlamSutera)ALFATOWER大厦,主人公带笔者一边参观慈育大学新校区,一边深有感触地说。

  越烧越红,越烧越旺
  1976年6月的一个晚上,一场大火席卷了雅加达西区的阿朱那(Arjuna)巴刹传统市场。其中一间以批发香烟为主的杂货店面——“幸福源泉”商号亦被火灾吞噬。正在外面菜馆与家人聚餐的店老板闻讯赶来,整个巴刹浓烟滚滚,这间每天批发量达3万盒香烟的旺铺也是烈焰翻腾,无法施救,只能眼睁睁看着被烧成一片废墟。
  整座店屋连同大批化为灰烬的货物,损失大约5亿印尼盾,当时是个吓死人的数目,而且大部分货是欠账营销的。
  对于年仅26岁的年轻店主来说,实在是个天大的打击。



1976年大火过后,被烧成废墟的幸福源泉商店。


  他打起精神重整旗鼓,可是来讨账的人接二连三,他用全部的储蓄还债还远远不够。大多数货主通情达理,同意放宽期限,但也有两位平时关系不错的讨账者,竟然带着军人上门逼债。年轻人倍感屈辱,也只得忍气吞声,拼命想办法还钱给人家。
  就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位邻居同情这位”屌丝青年“的遭遇,相信他的人品和能力,主动借了1500万盾给他,用来采办新货,继续开店。
  “我记住了这份恩情,激励自己并告诉家人,走着瞧吧,我会越烧越红!”
  后来这些年,他不止一次地和别人说起这件令他刻骨铭心的往事。
  年轻人从零开始,只用了一年时间,其香烟批发店就东山再起,生意越做越大。到1987年,已经拥有15家店铺,成为当时印尼名牌香烟“盐仓”的大批发商,并且代理了三宝麟公司丁香烟在印尼40%的销量,在同行中有了“烟神”之美称。
  1998年5月印尼爆发了大规模排华骚乱,他的商场又被暴徒烧掉7间。他悲愤之中仍然坚信,只要自己有坚守的毅力,事业照样会越烧越旺!
  果然,1999年10月,这个开阿弄杂货店出身,靠贩卖香烟起家的客家人老板,痛定思痛,又开启了以Alfamart(爱发)迷你超市为标志的零售业务。
  短短十余年光景,Alfamart一万五千间门市遍布印尼,吸纳16万店员就业,日平均接待顾客近300万人次,直接在南洋千岛打造出了一个极具品牌影响力的零售王国。



小店做出大生意——遍布印尼城乡的Alfamart(爱发)便利超市。


2017年竣工启用的郭桂和Alfamart集团总部ALFA大厦。


  这座32层的综合性大厦,位于雅加达以西25公里处卫星城市唐格朗(Tangerang)塞尔蓬(Serpong)新区,建筑面积近6万平米,顶层设有直升机平台。慈育大学新校区1200名学生与集团办事处3600名职员,均在此大厦内学习工作。
  从2012年起,这位新时代的零售业巨子晋入福布斯印尼富豪榜,至今稳居前20名行列,万众瞩目。
  他的传奇故事被媒体津津乐道,走入世界的视线,成为印尼经济社会发展中“跳动的脉搏”。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已然明白,前面所说的那个热衷办学校的“民间教育家”,与这位福布斯富豪榜爆得大名的超级老板,其实是同一个人。
  他叫郭桂和(Djoko Susanto或Kwok Kwie Fo),爱发连锁店“王国”和“慈育”教育体系的缔造者与创始人,印尼当代杰出客家人代表中的代表。
  因为前几天郭先生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于是成为本期丁剑印尼纪事公众号有幸解读的对象。



2019年4月1日,笔者与郭桂和先生在他的办公室。



  商业教父:他是哪种幸运儿?
  之前读过美国人史塔威尔写的一本书:《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书中分析了亚洲商界富豪们所共有的几个特点:
1、强调贫穷困苦的幼年生活,标榜白手起家创立了商业帝国。
2、利用战争或其他剧烈社会变革的历史机遇,夺取巨额财富,急速向上层社会流动。
3、利用地域性的政治庇护和权力寻租,获得某种资源的垄断经营。

  他们的这三个共同点,正好为底层阶级向上层阶级流动提供了逻辑性的指导:出生微寒,抓住变革机遇,政商联盟,跻身上层社会。

  但是这个美国佬继而斩钉截铁地断言:大部分的亚洲工商巨头,都出身在有经商背景的大家族,有先天的物质资源和可以继承的人脉资源;还有一部分确实生于贫困人家的大佬们,也是通过娶妻联姻的方式,曲线进入了当地富甲一方的大家族,受到其恩泽庇护(比如香港的李嘉诚);只有极少部分大佬,出生赤贫,完全没有任何可继承的社会资源,正所谓富贵险中求,通过自己的铁腕,和搭建的社会人脉,以及大难不死的好运气,最后和其他大佬们平起平坐。

  史塔威尔强调:一个商业教父的产生,通常需要数代人的财富积淀和社会资源的积累,通常在亚洲国家,只有极少人仅仅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和运气能坐上商业教父的地位。

  必须承认,这个美国佬的上述所言,虽然有点偏激,但并非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至少从我多年在印尼采访的经历看,确实符合有些华商的发迹规律。

  不过,本文要写的郭桂和先生,恰好就属于那种“仅仅通过一代人努力和运气就坐上商业教父地位”的标志性人物。


  左边是1971年,31岁的郭桂和为自己家的小店进货时,亲自当搬运工的情景;右边则是2018年,68岁的他,在刚落成启用的集团大厦前留影。这两张照片无疑记录了主人公励志打拼,奋斗成功的人生缩影。


  郭让人将这两张照片制作放大,分别挂在其办公室一面墙的两端,用来随时鞭策自己牢记过去,不忘初心。图为郭桂和先生与介绍并陪同笔者前往采访的印尼广东社团联谊总会秘书长杨建昌先生,在两张照片之间合影留念。

  郭桂和原籍广东大埔,1950年出生于雅加达。
  他的父亲郭孟铎(1903-1989)和母亲黄说娘(1914-1979)都是大埔乡亲,1930年代从家乡乘帆船南渡印尼,在椰城结婚成家,定居于北多瑶一带,经营杂货店为生,养育了5男5女10个孩子,郭桂和排行第六,小名阿桂。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雅加达北多瑶地区是华侨聚居地,大部分人在自家门口开办简易的小商店或者商摊,经营日常生活用品。郭家的杂货店不大,面积只有4×6米,就在卖蔬菜、宰活鸡和卖咸鱼的店铺中间。因为子女多,生活艰辛不言而喻。
  在郭桂和儿时记忆中,“我们几乎每天喝粥度日,白粥只加一点盐巴,不必想象还有可口的菜肴供我们享用,如果有时幸运的话,可以配一点辣椒炒咸鱼干,那就是天堂的食物,早上吃过,一整天还能感受到舌尖的美味。”
  尽管家境贫困,但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在这个家庭依然如故。郭桂和与兄弟姐妹被送到当地华校读书,使中华文化在他心中扎根。父亲要求孩子必须认真读书,他说:“你们要认真学习,不管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只有学识能帮你们改变生活。”



1960年代,还在读小学的阿桂
穿着一双破旧的球鞋,在照相馆拍摄了这张生平最早的照片。


  1966年,印尼华校全部关闭,在华校才读到高一的郭桂和,不得不辍学为生活打拼。这个过早进入社会的华侨青年,无缘接受更好的教育,却也由此给自己埋下了上进的“种子”。

  起初在同学邀请下,郭与人合作组装收音机的生意。1969年,父母亲劝他回来经营商店,把阿朱那巴刹的“幸福源泉”杂货店交给他经营。这是郭桂和人生历程的里程碑,从此他开始独立从商。每天从早上6点干到下午6点,售卖基本生活品。

  年轻的郭桂和很快掌握了商店的运作事务,也做了一些小改革。比如,将商品整齐划一地展现商品柜前,主客更容易一目了然;及时处理过期商品,让客人知道商品的新鲜程度和商家的可靠,等等。生意虽然不错,但事业并未有大的起色,郭桂和陷入沉思:周边商店大都经营同样商品,盈利不可能有大的提高。对比父母几十年的经营,他每天都在考虑怎样打破僵局。

  后来,郭桂和发现香烟销量大,利润高,而成药也是每个家庭必备拍,且两者都不需要太大的仓储空间,因此确定了新的销售方向:继续销售其他商品的同时,以经营利润大的香烟、成药为主。随后,郭桂和开始集中销售香烟、成药、牛奶粉、炼奶、苏打饮料等。

  在很短时间里,郭桂和全面了解到雅加达香烟市场的情况,联络了较有影响力的香烟代理商和批发商。由于诚信经营和拥有可靠资本,郭桂和很快就获得了雅加达多家代理商的信任与支持。

  郭桂和选择了货如轮转,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薄利多销”策略,比如,市场上一包香烟的成本价是1000盾,市场基本价格是1005盾,郭桂和就定在1003盾,他要的就是销售指标。

  一番努力,使他成为业内称雄的香烟代理商。



1970年代的”幸福源泉“杂货店掌柜,每天都在盘算怎样把事业做大。



  恩师林天宝:豪门家族的另一段传奇
  1979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郭桂和,虽然在业界小有名气,成为香烟批发商的后起之秀。但是倘若没有遇到林天宝,或许无论他多么聪明、勤奋,为人做事再有诚信,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巴刹“级商人,距离现如今驰名千岛、纵横海内外的”教父“级企业家,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位三宝麟集团(Sampoerna Strategic)掌门林天宝先生,出生于1947年,比郭桂和大三岁,是个世代相传的豪门巨子。在郭桂和小时候穿着露脚趾的破鞋子,跟随父亲汗流浃背骑三轮车在巴刹进货,学着讨价还价的年代,林天宝已经坐着家里从英国手工定制的顶级豪车劳斯莱斯,在泗水和香港两地满大街兜风了。

  2016年6月,印尼权威财经杂志《环球亚洲》列出本年度印尼150位富豪排名榜,林天宝以35亿美元资产名列第七。



被本文主人公视为导师和贵人的豪门大亨林天宝,他没有参加华社,
也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在许多人心中相当神秘。

  说起林天宝家族的三宝麟公司,至今已有106年历史。作为印度尼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丁香烟制造商,林氏家族享有祖孙三代的荣耀,其位于泗水的老宅,几十年前就被开辟为一个博物馆,甚至成为印尼这个第二大城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我在泗水住过两个月,有一天打车在市区闲逛,询问司机什么地方值得一游?司机当场推荐实行免费参观的三宝麟博物馆(House of Sampoerna),并非常自信,直接把我拉到那里。仔细看罢,果然感觉不虚此行。

  18世纪,这片占地1.5公顷的荷兰殖民地风格的建筑群,是一家由荷兰人掌管的孤儿院;直到1932年,一个来自中国福建安溪的华侨林生地将其买下,改建成一家丁香烟工厂和自家住宅。



每天有公交大巴免费接送旅客的泗水三宝麟烟草博物馆,
系林天宝家族的祖屋老宅,现仍有家族成员在此居住。

  林生他5岁时跟随父亲来到印尼,不久父亲去世,他变成一个可怜的孤儿,不得已寄人篱下到11岁,他便独自在铁路上讨营生。每当午夜时分,列车行驶在雅加达和泗水市之间,林生地跃上还在开动的低等车厢,用布裙兜着食品,向那些风尘仆仆的旅客叫卖吃食。据说一开始,这个福建少年没日没夜每天奔波,连续18个月没歇过一天。

  长大后,林生在当地娶妻成家,夫妻俩在市场租了个小档口靠卖杂货及手卷丁香烟赚钱。缘于小摊位的号码是234,以至于234被命名为其公司丁香烟产品一个特别的品牌。



博物馆内展厅一角,
当年的大衣柜上贴着三宝麟创始人林生地和夫人的照片。


  林生的贫困岁月没过太久,便时来运转发达显贵。1913年,他创建了三宝麟烟草公司,奋发图强发展为印尼最成功的烟草生产商,即三宝麟集团(PT HM Sampoerna)。直到今天,博物馆内的一个生产车间仍在运转。


  如果白天来博物馆,可以看见数百名女工制作无过滤嘴手工卷烟的繁忙景象,这种香烟叫做丁香香烟(kretek),里面混合了烟草和丁香干。她们每小时的卷烟数超过了325根。每位女工每天的卷烟数可以达到4000根。



林氏家族1960年代定制的英国劳斯莱斯豪车也在博物馆内陈列,
其车牌亦采用了234这个其祖父林生地生前认定的吉祥数字。

  1979年,三宝麟集团第三代少东家林天宝开始从父亲手上接过家族香烟工厂的管理权。不久,他的一位高级顾问彭先生前往雅加达阿朱那的“幸福源泉”批发部,找到正在货仓忙着搬运香烟纸箱的店铺老板郭桂和。

  “阿桂,我听说并观察你有段时间了,你是一个聪明勤奋,人品又好,很会做香烟生意的人才。我向林天宝老板推荐了你,他命我找你,希望你能大规模销售三宝麟“234”这个牌子。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给你欠账,数额没有限制,只要你能卖出,我们就一直供货。”

  彭先生开门见山说明来意,能受到三宝麟大财团的关注和青睐,并给予如此优惠的商机,令郭桂和喜出望外。他在自传中写道:“随着这项合作发生,供货连续不断,顺畅而有利于双方。我通过自己控制的商业网络,以非常好的价格大量售卖234香烟。就这样,旺风吹兴了我的事业。”

  俗话说豪门深似海。1985年,在郭桂和与三宝麟公司有商务往来整整6年之后,林天宝终于通过彭先生告诉郭桂和,他要与之见面,并邀请他加入三宝麟集团,双方进一步实行股份合作,集团支持其扩大规模,在雅加达增开十几间三宝麟香烟批发店,同时领导整个销售团队。

  “当我们会面时,我发现林先生给我的突出印象是,和蔼可亲的另一面,是果断、非常果断的人。与人商讨时,他不喜欢对方犹疑不定的答复。如果能够,就说能够,应当有信心。如果不能够,千万不要说试试看之类的话。在与林天宝谈话时,他认真注视着我,不尖锐,但也不‘玩玩’,非常聚精会神。”郭桂和回忆说。

  由于林天宝的信任,在此之后,郭桂和进入三宝麟领导层工作,不再只是拥有股份合作的商业伙伴,而是在事业中与林天宝共同经营,成为三宝麟集团领导人之一,并开始涉足集团拓展的香烟连锁店零售业务。

  林天宝本人是这样谈论郭桂和的:“认识郭先生后,我间接地学到许多关于香烟批发的策略,认识到如何维持供求稳定以确保售价稳定。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表明,郭桂和对于三宝麟企业有限公司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左起:林天宝、彭招福、郭桂和。

  2001年6月,林天宝在此相框上写了一句话:“这是把三宝麟带入主流的三个人。”郭桂和说,我没想到这句话出自林先生之口,我看到时真的很感动。

  从1985年到2005年,郭、林两位工商俊杰的密切合作持续了20年之久,先是郭桂和应邀加入了林天宝的集团,后来郭桂和在三宝麟创办早期的爱发零售业,林天宝也曾大力支持作为大股东(占爱发零售店全部股份的70%,郭占30%)加盟进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期间,自然也有许多故事令人难忘,他们还经历了九八年“五月骚乱” 打砸抢烧的苦涩,但都凭着惊人的耐心与坚持,一 一化解。

  限于篇幅,我们不在这里细说。

  我想说的是,这两人都堪称商界领袖,他们有缘相识合作,对彼此都有很大的意义,但其区别在于:豪门出身的林天宝原本就是一位“教父”级大佬,慧眼得识郭桂和,更使其香烟“王国”如虎添翼。而曾经在市场底层拼杀多年的郭桂和,凭借摸爬滚打的一身功夫,一旦登上林天宝这个平台,在为之冲锋陷阵的同时,得以大展才干,获得统率千军万马的经验,把自己也炼成一位叱诧风云的新“教父”。



跻身三宝麟集团领导层。


  由此可见,无论工商巨子,还是财富英雄,他们在攀向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确实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有赖于此,怎样飞黄腾达也不曾忘本的郭桂和,始终认为“没有林先生,我不一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林先生不仅给我资本,更重要的是,他给予了美好理想、广阔希望和信心。间而言之,一个人的成功肯定少不了拼搏与机遇!”

  2019年4月1日,在其Alfamart集团总部ALFA大厦办公室,郭桂和再次以满怀感激的口吻,向前来采访他的笔者重复说明了这个结论。他同时强调:“还有诚信和专注,不然怎么可能遇到贵人,或者说即使有贵人相助,也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伤心总是难免的,我还是一往情深:打造属于自己的零售业王国
  2005年5月,三宝麟大家长林天宝在没有任何预兆之下做出一项决定:以数十亿美元的价格,把三宝麟企业和所有资产分公司,一切出售给美国著名香烟品牌万宝路所属的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集团。三宝麟各层董事可自由选择,或者跟随新东家万宝路做下去,或者把自己拥有的股份变现领走,离开公司。

  当林天宝宣布这一决定后,三宝麟集团全体董事都十分伤心,谁也无法阻拦,每个人都倍感沉重,彼此面面相觑,沉默无语。郭桂和与同仁们眼含泪水,强装镇定,各自陷入痛苦遐想。 “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你无言以对,我们其实都了解林先生的神秘色彩,可是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如此突然宣布重大决策。几十年来我们陪着他,在三宝麟”创造良好业绩,酸甜苦辣,挥洒着汗水和泪水,我们从未想过要离开这个企业,因为公司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郭桂和回忆说。



创业者的人生往往要体验一把头悬空倒栽葱的挑战,但未必不是好事。
图为1995年,郭桂和在新西兰尝试蹦极运动。


  此时,郭桂和作为Alfamart爱发零售店的创始人、管理者和投资者之一,已将这个连锁超市发展到1500间,而且还清了债务,门店增长势头看好。但一夜之间,连同三宝麟其他企业已经变成美国公司的一部分了。

  那么,林天宝为什么要把整个集团的股份都卖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可能不想再当烟草大王了,而要另起炉灶做别的事业。后来,他果然把三宝麟集团改为投资公司,利用出售股权的巨额资本实施转型,开始在农业,金融,房地产,电信和木材行业拥有业务,并成立风险资本公司Mekar与印尼青年创业家协会签约,为微型和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仍然弄到蓬勃兴旺,此为后话。

  再说郭桂和一门心思要搞的零售连锁店事业。

  日子在忍耐与坚持中出现了转机,几年之后,全球烟草巨无霸万宝路所属的美国公司对零售业已不感兴趣,乐意将Alfamart爱发超市的股份及上市公司Northstar再卖回给印尼企业,郭桂和抓住时机马上着手融资购买。可是老东家林天宝的儿子也提出购买意向,这不免使郭桂和感到为难。关键时刻,胸怀宽广的大老板林天宝出面裁决,他对儿子说,我认为还是郭先生合适拥有这个产业,请你支持我的意见。于是,经过一番运作,郭桂和于2010年收购了Northstar上市公司,并获得了Alfamart爱发超市65%的股份。

  事实证明,郭桂和收购了Northstar上市公司无比明智:这家股票成交量很小的零售商,其股价在之后三年里上涨了多倍,庞大的市值使郭桂和一跃跻身于全球10亿美元级的富豪之列。皇天不负有心人,2012年他首次登上印尼40大富豪榜,第二年又以14亿美元净资产排在第20位,2019年3月,其排名又上升至第16位。



捕捉时机,一飞冲天。


  拥有半个世纪开店的经验及与时俱进的连锁超市理念,再加上相对雄厚的资金,还有必要的特许经营权,令郭桂和一手打造的Alfamart爱发王国一路开疆拓土,势如破竹,平均每年以1千间以上的速度递增,几年之内便覆盖了印尼所有的城镇和干线公路的沿途。

  Alfa便利店则通过“70%自营、30%加盟”的方式运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加盟店,是公司支持工作业绩特别出色的员工开办的。

  与此同时,他的集团在全印尼每个省会及较大城市都建立了仓储基地,利用互联网管理,每个货仓可满足半径150公里以内的200间超市便利店的货物配送。

  2011年,郭桂和开始做社区业务,开发了规模比Alfamart爱发超市更小一些的小型便利店,称为“AlfaExpress”,此外还有大型的连锁超市“Alfamidi”。如何区分三者的不同?主要就是看所售货品的种类数量,比如Alfamart所售卖的货品约在4000种左右,AlfaExpress的货品是2550种,而Alfamidi则多达8000余种。



郭桂和与夫人陈丽珍。
在郭氏几十年事业奋斗的路上,妻子总是夫唱妇随,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2012年,该集团进一步拓展,取得了来自日本的便利店全球连锁品牌罗森的特许经营权,正式在印尼开设罗森便利店,目前已在雅加达各地开了上百家分店。郭桂和的集团还开办了饼干、面包、饮料等食品加工厂,生产的产品直接进入全印尼15000多间Alfamart爱发超市,减少批发流通环节,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

  他微笑着和笔者谈起生意经:“我们非常专注,只做与零售业相关连的项目,其他与主业不相干的项目利润再诱人,我们也不涉足,这应该也是我本人几十年从事商业经营的经验之一吧。”



2019年4月1日,郭桂和在其公司总部大厦内的Alfamart爱发超市样板店前。
全国各地加盟的连锁超市员工上岗之前都要在此经过技能培训。


  尽管这七八年来,功成名就的郭桂和连续成为福布斯印尼富豪榜上的耀眼人物,但他似乎并未将此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勤奋工作,低调随和。

  他曾这样表示:“媒体把我列入有钱人的行列,以为我的生活会和平常人有天壤之别。其实,我还是照样喜欢吃路边摊,喜欢吃炒饭,有时候还会乘坐Motor Ojek;去开会。有人或者不以为然,认为我是在演戏,是在表演给别人看。我不会对此感到生气,不管他们对我的评价对错与否,我只需做最真实的我就可以了。”

  此番承蒙广联秘书长杨建昌先生引见,我们在郭氏大厦与其零距离相处了大半天时间,确如上述所言,感觉到这位超级大佬的平易近人。他像一个普通经理那样,亲自下楼迎接客人,然后陪同我们参观位于大厦内的慈育大学新校区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学校,年轻学子们的各种活动热情有趣,且活泼可爱,途中不断有孩子礼貌而略显羞涩地向他们的校主问好。有几个学生在小食店外吃点心,郭先生就笑眯眯地伸手向他(她)们讨,假装要吃下去,再像变魔术似的把食品还给他们。他很享受这种开玩笑的互动,眉宇间流露着发自内心的愉悦。笔者受到感染,向他讲述了若干年前,法国总统密特朗访问北京大学发表演讲,看到学生们朝气蓬勃,情不自禁说了一句“愿将总统换青春”的名言。郭先生听了脱口而出:我也愿意!

  得知大厦顶层设有直升机停机坪,我们要求上去看看,郭先生便带我们坐电梯来到第35层,按电扭打开铁门,再爬楼梯到36层的平台。结果发生一个小插曲,楼梯通道的铁门关闭后,需要从里面才能打开,大家下去时,郭先生才发现他没有从外面开门的钥匙,手机在办公室也忘记带了。我们一行人被“困”在楼梯无法下去,郭先生连声表示歉意,一边借用杨建昌的手机打电话让工作人员上来开门,这个过程持续大约半个小时。杨建昌跟郭桂和开玩笑,干脆你开直升飞机直接送我们回雅加达吧!郭先生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如果要我驾车送你们还差不多,飞机我可开不了。

  看着眼前这位年近七旬的商界大佬,也有略感窘迫的时候,一时间会让人忘记他的身份。不过,我还是想起了中亚银行董事长D.E.Setjoso 先生在郭桂和传记序言的最后写过的一件事:
  “我与郭桂和先生成为好友还有一段生动插曲。有一次,我们打高尔夫球,他自称不太会打高球,但是结果呢?——他在比赛中赢了所有的人。从那时起,我们再打高尔夫时,大家再也不敢被他的谦虚低调所迷惑,而忽视了这个对手。”


  上图为2019年4月,印尼一家网站最新发表的有关郭桂和的报道,<标题是《Djoko Susanto爱发连锁店(Alfamart): 鼓舞人心的故事》。文中写道:Djoko Susanto(郭桂和),有人知道或听说过这个名字吗?这个名字对你来说很陌生吗?肯定回答是,从未听过。但如果我打电话给爱发Alfamart,你知道吗?路上几乎每间便利店米都是爱发Alfamart。甚至很多村庄也能看到。如果你认识爱发Alfamart但不知道Djoko Susanto(郭桂和)的名字,那就像知道一个孩子而不了解他的父亲一样。呵呵......他就是Alfamart集团的所有者——一个成功创造迷你市场的人,每天你都会进去买东西。请记住这些创业者,无论如何,你需要看到他的成功和不断的反省。我们的激情,奋斗,祈祷与他们一样吗?如果没有,我们应该得到他们的成就吗?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19-4-8 18:44 編輯

  上文所説的巴中封校事件,發生在上世紀1966年4月6日,時隔足足53年了,由原作者所寫的某些細節也許有些出入;以下是由當年也置身其中的68年屆校友提供的回憶和補充更正:

  『当年封校时,我们是高一理科,返 Kebon Kelapa 的巴中正校,不是 Gunung Sahari Gg. Lilin 的分校。』

  『我4月5日清明节当晚八九点在家看黑白电视节目,突然插进新闻报告,印尼教育部宣佈封闭全国所有华校。第二天4月6日 一早七点来钟我就赶回正校,算是最早一批到校的。当时同学有些知道发生事情,大部分不知消息。八点我看着印尼Kappi 中学生组织冲进校园要接管学校,老师叫我们同学先回家。我推着单车出校门,回头一望,Kappi 扣留着老师全坐在礼堂,心里担心悲伤。后来听说当天中午他们释放了老师走。

难忘的1966年4月6日!』



TOP

巴中67年屆evachan在公用欄目的回帖
A7HnyR.jpg



TOP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19-4-12 14:19 編輯
evachan 發表於 2019-4-11 13:52 巴中封校事件,的確發生在上世紀1966年4月6日。……

謝謝evachan的回應和憶述。
看來1966年夏天我們都面臨同樣的命運——沒書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