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旧帖修复】郭良宽文集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19-5-25 09:58 編輯

香港 郭良宽


 


同學與姓名  
   
 




語言篇一  
   
 




保健篇一  
   
 




趣味篇一 趣味篇二
   
 




牛年,牛奶奶有話說 寄語巴中網站
略谈文化差异 幽默談
   
 

歡迎光臨巴中在線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幽 默 谈

 

  對一過七十的人,家里人又不是子孫滿堂,老兩口整天面面相看,弄不好癡呆癥找上您,真需要多給自己找樂,文雅一點說,生活要幽默些。俗話說的笑一笑,十年少,雖然與現實有距離,但起碼可以讓心情舒暢而達到遠離疾病是真的。自己不會說,咱來聽聽、看看或回憶別人怎么說也可以呀。說人家幽默不幽默,多少有些主觀,北方人說,南方人不幽默,聽相聲都不樂;反過來,香港人反駁曰,當吳君如和其阿爹夏春秋共同主持節目,那可比CCTV主持人幽默得多,香港觀眾聽得哄哄大笑時,你們北方人不也一點感覺都沒有嗎?也有說,老外比咱“老中”更幽默,此話也主觀。總之,東西南北中,各有各的幽默。

  有時,說話者不認為幽默,但聽的人倒覺得幽默。此話得把時間倒流到北京“文革”那個年代,那時巴士司機也興搞“鬥、批、改”,即行車時抖一抖,半天不來車、一來一大批,有時會隨意更改行車路線,于是造就了擠車現象,當地百姓一般見慣麻木了。也難免在上班時間,在那沙丁魚式的擠車高峰,車上不但有身體上的碰撞,還常常會帶來語言上的碰撞,一位瘦猴的乘客,被一位胖乎乎的女士有些擠壓,時間一長,瘦猴忍不住開腔了,從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就知道他是來自廣東乘客,他說:“小姐,你愛(挨)我,我愛(挨)你,多幸福(辛苦)啊!”,那位胖娘乘客一開始瞪他兩眼,以為佔她便宜,最後也憋不住說:“看你德行,瘦的那個猴樣,連貧下中農都不夠格,誰看上你!”,那位廣東乘客也不是省油的燈,又回了兩句:“看你身材,一看就是地主婆,你再亂說,我叫紅衛兵鬥你!”,這段對話很精彩,車上聽眾哈哈大笑,欣賞了市民即興的免費相聲。在那個年代,人的火氣旺,也在公共汽車上,準備上班的母親抱著自己的小孩,小孩可能沒睡足在車上鬧喚,母親急了,大嚷說:“你看你,簡直是個舊社會,再鬧送到派出所哇!”母親本來是氣話,但引來乘客的大笑,覺得這個說法,新鮮、幽默,連北大中文系教授都覺得生活語言的精彩。這種幽默,笑中帶淚,小孩還不能體諒母親的艱辛。

  又聽當地市民說,解放前,美國兵在天津時,他們怎么也比中國百姓花錢大方,于是小乞丐們,為了得到他們的賞賜,就造就了“乞丐英語”,比如獻殷勤地連手帶比劃勸他們走便道,說走馬路是“單腳拉屎(dangerous)”,當美軍賞他鋼镚後,立即說:“三塊肉為了媽吃(thank you very much)”。其實,不僅是要飯的,連移居美國的老華僑,由于他們離開家鄉時,不像今天的年輕人,哪談得上什么英語底子,但為了生存,也得硬著頭皮說另類英語,比如門口寫著中文“馬殺雞“,下面括號內寫著massage。內地游客看了,尋思這位老兄是賣武器呢?還是賣老鼠藥?琢磨半天,不得其解,反倒老外一瞅就明白他是干哪一行的。

  我剛回國時,管蘇聯叫老大哥,記得在五十年代中期,天津仍有許多“白俄”,請注意,這“白俄”不是指白俄羅斯人,而是指沒取得蘇聯國籍的俄羅斯人(後來他們陸續回國了),看他們的穿著,沒法跟我們在印尼見到的荷蘭人一比。我的首位俄語老師是白俄,他叫巴士可富。但本人不像名字那樣有富氣,上課倒穿西服,但舊的可以,而且數月如一日,沒看過別的樣,說句心裡話,在那個年代算時髦了,但按香港今天的標準,此西裝早就放進舊衣回收站了,有的白俄還從事磨刀這行業呢。眾所周知,那時的蘇聯,輕工業不發達,特別那些比較時髦的女士的外套,對這些送回國內後的白俄而言,這些衣裳的價錢簡直是天文數字,但這些白俄逛商店,不能扭頭就走,還一般正經地問售貨員:“如果光買這外套的一隻袖子要多少錢?”,瞧!明明買不起,也要苦中作樂。

  再說放屁,它本來和呼吸一樣,是人的生理現象,對呼吸,讃美它的可多,特別耍太極練氣功的,更不在話下,而放屁,其實不管你是總統還是農民每天都要放屁,不信奧巴馬一星期不放屁,立馬找醫生問個究竟。但由于屁放的位置和它特有的氣味,在民間中,一般認為放屁是不雅。我們的老祖宗在語言文字表達中,多歸貶義範圍。一對年輕的夫婦,日子相處長了,才發現男的,是老蔫兒、辦事不果斷、拖拖拉拉,女的最後忍不住說:“真服你,連屁都吃不上熱的。”兩個人抬杠,其中一個特別教條,另一個認為她特別形式主義,事事多此一舉,于是憋不住說,你說了半天就像脫褲放屁一樣。但放屁在家庭生活中,有時能出奇不意地化解矛盾。 一次,老兩口吵架,誰也不認輸,眼看就要升級,這時候家裡寶貝的兒子,咚咚兩次大屁,而且帶特色的音調,一場很激烈的沖突就提前化為一笑 。兩個敵對的國家化干戈為玉帛,友好握手,這是我所看到的由于兒子放“禮炮”得到意外的效果。

  剛改革開放頭幾年,內地百姓的穿著打扮還是屬于清一色單調的那種,但已經允許美國佬到內地去旅行,有一次,在沈陽的老美利用旅游空當時間和東北大娘嘮嗑,請教如何鑒別清一色百姓的身份,眾所周知,東北是趙本山的老家,個個都是民間幽默高手。大娘尋思,老美送貨上門,簡直小菜一碟,于是跟老美打趣唄,老大娘說,那好辦,比如見穿白大褂吧,那個大褂上帶有泥土或血跡的,十有八九是副食店的伙計,帶頭髪茬的一定是理發師,還有身上帶有消毒藥味的是保健站的;再說不穿白大褂的,那胸口掛一管鋼筆的是小學生;兩管鋼筆的是中學生;三管鋼筆的是大學生,四管鋼筆的是修理鋼筆的。有個前提條件,閣下必須不是白內障患者,其二,要嗅覺靈敏。這位老大娘那么一擺話,搞得老美嘎嘎大笑,豎起大拇指,用幾乎完全是第一聲的普通話說:“沒想到,你們中國人也愛開玩笑”。別以為,說相聲的,耍小品的是男人打主,可生活中,幽默的往往是女人,特別是已婚女人或女人之間在沒有警察(男人)時,說話更沒有任何約束,要不女人的壽命怎么普遍比男人長呢。

  在印尼也有幽默哇,據說部分巴中老友,喜歡利用周末到東爪哇搞一日逰,順便品嘗當地的菜肴。因為現在人人的身材普遍發福,于是主人招待客人時模仿老外,先喝湯後吃菜,讓胃的容量先被水所占有,那么你的再胃口多好,也不至于達到百分飽的地步。有次四菜一湯準備就緒,只見主人頻頻指其中的湯說:Ini jangan di makan,客人納悶,哪有這樣的人,不讓你吃呢?用香港人的話叫一頭霧水,大家都不敢動勺,主人又重復一遍:“jangan di makan ya!”仍沒見動靜。後來終于有人把這個烏龍解開:“jangan 就是 kuwah sayur,主人是讓你們先喝湯,不是不讓你吃的意思。”哦,原來如此,一場誤會終于解決了。

  哈,連抄帶編那么多吧,只求閣下幽靜時,默默的領會,如果覺得有笑料的含量,那就是幽默,腦筋沒白花,本人感到欣慰。

 

郭良宽個人目錄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TOP


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寄语巴中网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定居在香港的巴中人則更特殊,他們的故鄉少則三個,有印尼、大陸 和香港,如果把祖籍也算,那就四個了。人人都喜歡誇自己故鄉的月亮最圓,所以在香港的巴中人利用有自身方便的旅游條件,定期或不定期的赴印尼或祖國大陸就不足為奇了,其動機各人都有自己所好,到印尼不外是尋找那邊的親人、街坊鄰居、老同學、甚至青梅竹馬的舊戀人、童年的足跡、品嘗當地地道的食品;去大陸則是去旅游、拜訪給自己長本事的恩師、舊同事、老同學,目睹改革開放後日新月異的驕人成績…。這些人回港之後,習慣地把所見所聞在“巴中網站”發表,供其他巴中人一起分享。

  這么說吧,咱去唱卡拉OK,不同于到紅館買票去看歌星的演唱會,去卡拉OK是為自娛自樂,哪怕走音,放開嗓子一嚷發泄,心靈上有說不出的滿足。同樣,“巴中網站”也是有類似的作用,有名氣的筆桿子和大腕兒雖然不多,但它的撰寫人和讀者基本上是巴中人,不但有本港的,也有境外的巴中人,內容豐富多彩,說它是是巴中人的“綜合性”雜誌,也不誇張。巴中人打開此網站,覺得親切,增進了友誼擴大了眼界,我經常佩服有些學長的的記憶力,竟能將有關母校的陳年舊事介紹得詳詳細細,這些歷史資料多麼可貴啊!為啥佩服呢?這得由自身的體會來說,當我們領了長者卡之後,我們的記憶機構逐漸出現問題,如在聚會場合中,剛被介紹一位新朋友,但常常不到幾秒工夫,其尊姓大名竟叫不出來了,在家也常被晚輩責備已經到了丟三落(là)四地步。可是我們對許多早年往事卻能說得頭頭是道,問過學醫的校友,這種記遠不記近的現象說明了什么?給我的答案很簡單:“老化了”。因為我們的“黃金”時代是在四五十年前,故對那個年代給你的印象最深,忘不了,反之,如今對社會貢獻不大了,甚至覺得是個抱負、累贅,于是腦袋裡晚年的保險絲不靈,經常斷。當然啦,同樣是老人,情況不是個個一樣,有的提前加入老人癡呆的隊伍,體現在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老說重復的話,或者一開腔就剎不了車,這種人在校友中還不多;有的則仍然耳聰目明,對其記憶力充滿信心,總的來說,記憶力是記遠不記近了。于是,又把球踢到“巴中網站”這裡,這個網站的骨干,熱愛校友、樂于奉獻,網站至今的瀏覽人數已達 174750 人次,成績不言而喻,于是希望骨干們趁腦瓜清醒時,“巴中網站”再多加把勁兒,讓境外的校友,特別內地校友更多的參與,就有錦上添花的效果。以北京巴中校友為例,他們是典型的“南人北長”,即他(她)們是純粹南洋出生,最後在北方成長扎根的校友,他們是非常可愛又特殊的群體,生活方式基本北方化,面食已經是不成文的主食,吃個炸醬面嘛,甚至還帶幾瓣大蒜呢。但對 sate、gado-gado、lemper等,還仍然吃得津津有味,有的校友退休後是合唱團的發燒友,竟能把歌舞客串到印尼駐北京的大使那里,可見他們又是促進中印友誼橋梁的使者;每當印尼或香港的校友到當地拜訪時,他們習慣地召之即來,熱情接待。論對國家的貢獻顯然比咱香港校多,他們中有不少在不同崗位上默默耕耘的才華,有名醫、有曾經駐外要人…,歲月多把他們推移到退休年齡,故應該挖掘這些巴中學子的故事介紹到網站,對與否,供參考!

 

郭良宽個人目錄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TOP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19-5-25 08:42 編輯

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牛年,牛奶奶有话说

 

  牛年即將到來,牛奶奶說:我想順便借此機會,懇求中國的文人,今後提筆時,能否給我一個比較公道的言語,像魯迅那樣正面的評價我,他教導人們做人應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實在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是使用負面和貶義的言語,什么牛鬼蛇神啦、對牛彈琴啦、牛頭馬面啦、在那十年浩劫的年代,更讓我莫名其妙的是連我的住所牛棚也成為“勞改所”的代名詞。

  其實,甭自我表白,全球百姓對我的豐功偉績有目共睹,特別在我國農業還不發達的年代,我的祖祖輩輩一直陪著中國農民下地干活,即便不下地,我也是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多麼大公無私啊!

  我的同胞遍布全球,命運不盡相同。在阿根廷我同胞的數量比那里的百姓還多;在荷蘭我過得很愜意,我的牛棚有Hifi,主人知道當我聽到樂曲之後,就興奮,奶頭發張,不一會兒,奶汁兒就嘩啦嘩啦流出,說對牛彈琴的人,字面的意思是不懂音樂,是外行,其實現實卻不是那么回事。我性格溫和,不招人惹人,可到了西班牙,當地人從小就培養我脾氣暴躁,見紅布就有氣,讓我橫沖直闖,但我也知道,他們這樣做是讓我給當地斗牛場觀眾作秀的,最後大部分同胞被刺死在那里,這不是我心甘情愿的;在印度,我被封為神,因為誰也不敢碰我,養成了懶散的壞習慣,亂過馬路,隨地大小便,嚇壞外國游客;在日本 待遇不錯,有時還喝啤酒呢,但最終難逃一刀;英國人對我同胞辦了兩件事,一是用我的名譽搞了有名的大學,一提牛津大學無人不知;另一個是他們用人不吃的動物下腳料喂我,以為這樣可以進補,誰知因為違反自然規律,不久那些牛都得了瘋牛癥,這下惹禍,傳到西方好多國家至今還時還發作呢!在香港的同胞,在七十年代後,基本不用下地,香港人把我的同胞流放到新界一帶,過自由的生活,自由戀愛、生崽、算過得著無憂無慮吧,與香港人每天過緊張節拍,成為明顯的對比。改革開放後,內地經濟崛起,我的同胞也跟主人一樣,生活改善了,好多農活被鐵牛(拖拉機)取代,重點轉椅到奶制品那里,但內地同胞在生產奶汁方面,本事不大,最近陜西某縣從澳大利亞引進了約二百頭奶牛,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那個澳大利亞同胞年產牛奶達六頓,而國內同胞只有四頓,一算經濟帳還是劃算的。值得欣慰的是,年輕人開始用牛做褒義詞了,說一個人取得可喜的成績時,就他今年特別“牛”。就聊到這兒,記住:在牛年要多念叨牛的好。

 

郭良宽個人目錄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TOP


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趣 味 篇 二

 

飲茶文化

  如果有印尼老鄉問您:飲茶與喝茶有何區別?在香港居住多年的閣下,一定會根據自己生活的經歷,會耐心地跟他(她)解釋說,單從字面上說,飲茶可解釋為喝茶,但從現實生活中,飲茶在粵港一帶是飲食文化的一種,不是光喝杯茶水那么簡單。每天早上,遇到街坊鄰居,作為問候語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這裡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是上茶樓飲茶,在那里,不僅飲茶,還有吃點心,也是社交活動的一種方式,可以通過飲茶聯絡感情,或者利用這個場合洽談生意。也有一類每早必到固定的熟客,多以阿伯阿婆居多,通常手拿份報紙,老人也想利用這個場地,關心眼下發生的事情,服務員過來後就問:“是一盅兩件吧”,如果點頭,這位顧客要的是一盅排骨飯和兩件點心。

  另一類是飲“禮拜茶”一族的,利用禮拜休息日,把平時很少見面的親友叫來,那就不是“一盅兩件”了,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了。我們巴中校友一般就利用傳統節日前后到酒樓聚會聯歡,因為規模大,人也多,包一場地,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相聚,有說不完的話,把話匣子打開,音量是大是小,誰也沒人阻擾,這種活動,其實也是飲茶的一種。

  在粵港飲茶,茶葉的選擇較多一般有:普洱、花茶、水仙、壽眉等,個別潮州酒樓還設有“功夫茶”,茶葉則選用烏龍茶,茶壺很小,只有拳頭般大,杯子半個乒乓球大小,別有風趣,功夫茶比較講究,和日本的茶道不相伯仲。有的人到茶樓,只要開水,也叫飲茶(當然還要吃其它)。

  印尼老鄉聽了,也許會說,那樣的話,印尼那里也有飲茶文化。對,飲茶文化原本起源于中華民族,但現在已經到全球發揚光大,但世界之大,難免就會有飲茶習俗的差異。印尼的茶葉,當地人以喝紅茶為主,近年來為滿足國際市場需要,有些地方現在也生產了綠茶,到印尼旅行,路途經過小城鎮,進到 warung teh,圍著U字型桌,長板凳一坐,一邊喝茶,一邊吃印尼點心,通常掌柜站在U型桌中心,,一邊招待顧客,一邊和顧客零距離聊天,填飽肚子後,根據自報吃的品種和數量來埋單,這就是印尼式飲茶。在那里,雖然沒寫明“不招待女顧客”,但到那里光顧的盡是老爺們。故如果叫印尼的女同學介紹那里的飲茶文化那真難為她了。

  新加坡的飲茶文化,則有其獨特的一面。一個叫“長茶”(stretched tea)已成為觀光客十分欣賞的一種民族表演藝術。所謂“長茶”,是把泡好的紅茶和牛奶倒進罐子裡,泡茶人一只手拿著盛滿奶茶的罐子,另一只手拿著杯子,兩只手的距離在一米之間,開始倒茶,如此來回7次,奶茶不能外流。觀光客看表演的成分多余品茶。

  筆者也曾在深圳四川館飲茶,一進去先被那“沏茶小伙”所吸引,他身穿干凈的唐裝,手提錚亮的銅壺,細長的壺嘴長約六~七十公分,茶葉是預先放在每人的杯子裡,“沏茶小伙”的絕活是給客人沏茶時,水壺繞過脖子後面倒水,杯子比新加坡的小,也不準失誤,故其技術難度不亞于新加坡的“長茶”。

  各地習俗有異,所以反應在飲茶上也不例外,例如在西湖邊飲茶,講究將新摘的鮮嫩龍井茶葉,師傅當場為閣下炒干,再把剛剛炒熟的龍井茶給顧客沏,水的溫度略在九十五度,當地人說在這樣不會破壞喝龍井茶的營養;北京一帶的人則喜歡喝花茶,那邊沒粵港那么多的茶樓,但也有名氣較大的如老舍茶館,到那里,耳朵、眼睛一邊欣賞藝人的表演(曲藝),嘴裡邊喝邊吃,但吃的不是廣東點心,多是回民點心和花生瓜子之類,為了讓老外了解以前的北京,有時還穿插表演了以前走街串巷的吆喝聲。

  我國少數民族有的以肉代糧,也就決定了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飲茶,以助消解膩,所以他們飲茶就在家里(或蒙古包)。西藏人多居住在高原上,那里茶葉很少,藏族人喝的是酥油茶,蒙古族人喝的是奶茶,和英式奶茶名同味異,英式奶茶多用斯里蘭卡紅茶伴淡奶再加些糖,而蒙古奶茶是茶磚伴他們自制的奶酪,因加些鹽而味咸。

  德國人飲茶,有其可笑和可愛之處,比如,德國的花茶,不是我國用的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熏制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干果制成,沒有一片茶葉。真正是“有花無茶”,沏茶後因為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飲茶時需放糖。

  飲茶的好處是眾所周知的,茶葉含有蛋白質、脂肪、十多種維生素等,是中老年最佳的飲料,而且對調節生理功能,發揮多方面的保健和藥理作用。不過,在東南亞和中東一帶,他們傳統的茶水大都帶有甜味,這就提醒自己,到那里時,特別血糖偏高的老同志,可別為而嘴傷身呀。

  郭良寬

 

郭良宽個人目錄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TOP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19-5-25 07:30 編輯

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趣 味 篇 一

 

五十五年后的相聚
--兼說天津話和狗不理包子--


  今年六月底,在溫淑英和梁碧華等同學“穿針引線”下,我和老伴難能可貴在北京和部分五五屆巴中同學見面了,心中在真是感慨萬分。有些同學是我闊別巴中55年後首次見面的,而且像宋漢榮、童英杰、周玉珍、陳鴻琴雖不是一班的,但北京同學對境外校友的熱忱,一點也不含糊,說明了北京同學都過小康了,也是巴中精神發揚光大的體現吧,聚會是沒主體的,談吐中難免腦中會“過電影”涉及前半生的酸甜苦辣,說的也是,如果人生一直風平浪靜,倒是淡滋無味,如同嚼蠟。這次我北上沒特定的任務,主要到天津、北京看看親友、老同事、老同學的。

  我在天津工作時,其實也常去北京,但那時並無同學間互相串門的氣候,連本地同學之間的聯系也少,如同井水不犯河水,客觀上在那運動不斷的年代,誰有那個心思亂走亂動,主觀上口袋裡的那些鈔票,也限制了我們不敢輕易找同學。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慶祝巴中五十年校慶後,情況才有大改觀,這個“催化劑”才開始發力,至今還在繼續。

  我在津學習和生活二十多年,故對那里多少有些感情。今天本人冒昧當回和尚給你們“念經”,經文內容是講大伙兒似知非知有趣的天津話和天津狗不理包子。

  天津至北京,只有一百二十多公里,比深圳至廣州還近,交通,也非常方便,不久剛通車的津京高速鐵路,由北京南站到天津,只需半小時車程,比從北京郊區到市區還快,今后住在天津,在京上班(或反之),不是不可能了。但天津話和北京話的落差卻那么大了,這么說吧,聽侯寶林的相聲基本上聽到的是京腔,而聽馬三立的相聲就有很多天津話元素了,完全不同的幽默。按我的話說,天津話是一個孤立的方言島,即它不是北京話和周邊方言演變而成,聽起來真“哏兒”,正因為如此,春季晚會有不少相聲、小品是以講天津話而博得觀眾的喜愛。

  為什么天津話那么“特別”呢?傳說在“燕王掃北”時,在天津筑城設衛,即天津衛,從那時起,由蘇北及安徽的大批軍人,包括其家屬遷入天津,並占據了上層的地位,而天津衛內其他區的人較少,所以今天天津話應是來自安徽,有位語言學家到安徽某縣,用天津話和他們交談,因為和當地方言非常接近,對方聽不出來說話人是天津人,算是驗證吧。類似這種“方言也移民”的現象,香港也有,北角一帶的居民,為生存和交流,能操閩南話的不少,在新加坡情況就更為突出了。

  還有“進口貨”,國人幾乎無人不知,北京有全聚德烤鸭,而天津就是狗不理包子了。狗不理包子,馅大、肥而不腻,它比北京烤鴨價廉,既可当价廉的快餐食品,它也曾被作为贡品奉献京都而享有声誉,人們不禁自然會問:“狗不理包子”,為什么那么出名呢?原來在光緒年間,在天津有一專賣包子的小攤,攤主是河北省武清縣人,姓高名貴友,乳名“狗子”。他既是伙計,也是掌柜,連做帶賣,生意實在忙不過來,于是想了快速售貨的方法:在攤頭上碗筷,誰要買包子把錢放進碗內,他便照顧付包子,自始至終,一言不發,日久天長,人們就笑話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傳來傳去,竟變成“狗不理”了。

  這次聚會,曾經和我同過班的李雪芬、曾序華也在場,而李佐如同學因故沒來,我在此再次表示感激,望今后多加聯系。

 

脑瓜急转弯

  YYL同學:
  你是數學系畢業的,相信在校時你受到正統的推理和邏輯思維訓練,我最近在網上卻看到了另一類的推理和邏輯,應該和妳學的不同,舉例如下:
  1.羅素是教皇
  有人給羅素出這樣的難題,讓他從“2+2=5”推出羅素是教皇。聰明的羅素並不怵頭,反而他用這個荒謬的假設,做這樣的證明:由于2+2=5;將等式的兩邊同時減去2,則得出2=3;
  兩邊再減去1,又得出1=2;這等式移位,則得出2=1
  本來教皇和羅素是兩個人,既然2=1,那么教皇和羅素就是1人。這就是荒謬的假設做出的荒謬結論。

  2.禿頭的定義
  妳可以把只有1根頭髪叫禿頭嗎?能;好,妳可以把只有2根頭髪叫禿頭嗎?能; 好,妳可以把只有3根頭髪叫禿頭嗎?能;但是妳不會把1萬根頭髪的人叫禿頭吧?按照數學的推理,妳從哪里去區分他們呢?

  3.如何解讀:My younger brother is older than I am
  單純的看這句話是一個悖論,實際上這個“我”,有兩個哥哥,其小哥哥是“younger brother”,自然年齡比他大啦。但是 younger brother 在我們學英語時,老師多解釋為弟弟,如果這樣硬譯過來就變成“我弟弟的年齡比我大”了。

  4.關于 yes or no
  在香港電視劇裡,法官或律師經常叫對方,回答:yes or no,如果在現實法庭上果真有這樣的情況,咱可得先三思而後答。下面有這樣的陷阱:
  同學甲對他的朋友乙說:“你下一句要講的話是:‘不’,對不對?請用‘是’或者‘不’來回答”,如果朋友乙回答:“是!”這就表明他同意了問話人的預言,也就是他要講的是“不”,這樣的回答是與自己的本意矛盾的。如果乙回答說“不!”,這就表明他不同意問話人的預言,因此他就應當回答“是”,因而又與自己的本意相矛盾的。說來說去,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YYL,以上悖論,即由于有相互矛盾的命題,不僅在數學上有,生活中也有,例如常掛在嘴邊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爭論不休的命題。這樣的腦瓜急轉彎,是鉆牛角尖還是真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思維?請賜教!

 

奥运知识

  巴中校友們:北京奧運倒計時不到百日了,不論你已經持有入場券,還是想通過媒體觀看這個首次在我國境內舉辦的盛大體育活動。不妨咱事先在家做點功課,掌握些奧運知識,讓身上的體育細胞多一些,為今後的觀看體育項目,增加某種本錢。下面我把搜集的一些常識,刊載如下:

01 奧林匹克圣火是用聚光鏡引燃後傳送到雅典,再用飛機、輪船、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運送。或徒步將火炬接力傳送到主辦城市。1926年在蒙特利爾曾經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傳送火種點燃,但這種做法遭到反對,大家認為失去了傳送火炬的意義,從1980年起又恢復了傳統的火炬接力傳送方式。

02 榮獲奧運第一枚金牌的我國運動員是許海峰。

03 近期奧運口號:
  2000年悉尼
  Share the spirit 分享奧林匹克精神
  2004年雅典
  Welcome Home 歡迎回家
  2008年北京
  One world,one dream同一世界,同一個夢想

04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自1973年成為亞奧理事會正式成員,1982年亞奧理事會接納中國台北奧委會為其成員。

05 1976年蒙特爾奧運會上,因為出現了28個非洲大規模抵制比賽,故運動員人數僅為6153 人,而記者人數卻為7886人,因而首次出現了奧運史上的“喧賓奪主”現象。

06 奧運五環的排列次序:上三環由左到右:紅、黑、藍;下二環由左到右:黃綠。

07 奧運村的雛形是1924年在巴黎舉辦奧運時,為參賽運動員修造了一排木質結構的住房。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美國首次為所有的參賽人員及工作人員修造了專門的宿舍,從此人們管它叫“奧運村”。現在國際奧委會 奧林匹克憲章中明確規定,東道主應為男女 提供良好的專門住所,村的位置應在主體育場、練習場附近。

08 奧林匹克的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類的 發展服務,以提高人類尊嚴: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賽的精神,促進青年之間的互相理解,從而有助于建立更加美好 和平過奧運會,;使世界運動員在每四年一次的盛大的體育節日--奧林匹克運動員聚會在一起。

09 國際奧委會使用的正式語言是法文和英文,因此要求國際奧委會委員必須能講英文或法文。近年來,又增加了西班牙文、俄文和德文,這五種語言為公用語。如出現英文本法文本有出入之處,則以法文為準。

10 歷屆奧運會花費最少的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32年洛杉磯舉辦過奧運會,因此,這次不需要新添什么體育設施,也不需要擴建城市交通網點和修建奧運村。本屆 計劃耗資五億美元,事實上不僅沒有出現虧空,而且有2.5億美元的盈余。

11 從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開始安排運動員宣誓。由東道主最著名的運動員左手持國旗一角,舉右手宣讀誓詞:“我代表全體運動員宣誓,為了體育的光榮和本隊的榮譽,我們將以真正的體育精神,參加本屆運動會比賽,尊重和遵守規則。”自1986年又增加了裁判員宣誓。

12 一次不缺席參加各屆夏季奧運會的國家只有四個:澳大利亞、希臘、英國和瑞士。

13 1972年在慕尼黑舉辦是奧運會,推出了最早的吉祥物:一隻小獵狗的圖案,此後吉祥物就成為奧運會的傳統。

14 美國男子游泳運動員施皮茨在第20屆奧運會中成績突出,獲得一屆奧運會 上拿金牌最多的人,接連拿一百米、二百米自由泳和一百米、二百米蝶泳、以及在三個接力項目中一共獲得七枚金牌,而且均打破世界紀錄。

15 奧林匹克勛章分金、銀、銅、三種。金質勛章授予對發展奧林匹克有杰出貢獻的國家領導人;銀質勛章授予為體育運動建立了卓越功績的國家奧委會或體育界領導人及知名人士。中國已有19人獲得勛章,他們是萬里、榮高棠、李夢華、宋中、伍紹祖、徐寅生等。

16 奧林匹克杯是授予那些對發展奧林匹克運動做出突出貢獻的機構團體。中國于1986 年4月 28日獲得奧林匹克杯。

17 馬拉松比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馬拉松是希臘的一個地名。公元前490年,希臘在馬拉松河谷與波士皇帝派來的大軍展開了激烈的戰斗,雅典軍隊在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團結一心,運用正確的戰術技巧,以少勝多,打敗了波士侵略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當時擔任傳令兵的菲迪皮得斯奉命將這一勝利消息盡快告訴雅典居民,讓受難同胞早些分享這勝利喜訊,他顧不得路途遙遠,一口氣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到達雅典時他已累得筋疲力盡,只說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在廣場,閉上雙眼。後來曾赴希臘考察的法國語言學家米歇爾. 布里爾,非常欽佩在位馬拉松戰役中的愛國戰士,並建議在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增設一項以“馬拉松”命名的長跑賽,以紀念這位可歌可泣的犧牲者,這個建議被欣然采納。

18 乒乓球起源于英國;手球起源于歐洲;鐵人三項起源于美國;高低杠起源于歐洲;自由體操初始于德國;跳馬源自于羅馬帝國。

--55屆郭良寬提供

 

郭良宽個人目錄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TOP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19-5-24 23:54 編輯

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保 健 篇 一

 

推荐关注健康及关爱生命的书

  在港的巴中校友,不論你是屬“小弟弟和小妹妹們”,或者年過七旬的那些“老大哥和老大姐們”,相信憑現在自身的感覺,要不亞健康已經開始亮出紅燈,要不身上的某些零件已經磨損或者已經更換了等諸如此類的煩事,很自然自己對關注健康和關愛生命的程度,不亞于自己在青年時期的那個年代。當然咱個個不是醫生,而且事實證明也不是個個醫生能解決這些問題,怎么辦能呢?說也真巧,不久前,到深圳購書中心逛逛,見書架上擺有洪昭光著的系列健康書,洪昭光何許人也,名字很熟,對,在某電視臺接受過訪問,是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于是我買了其中一本名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的書,二百來頁,價格二十五元還有得找,比到餐廳吃一份炒面還便宜,一有空翻翻看看,在此不可能三言兩語一下說清楚,建議校友們最好也來它一本。

  如果說拋磚引玉的話,書一開頭說,所謂最好的醫生是自己,不是說有病不去看醫生,而是說我們的健康因素不能靠藥物,醫藥只占健康因素的8%,而健康的生活占60%,您只要少生氣、注意飲食、每天走走路,就能做到了,這些都是大家認可的自然規律,它不是什么高科技,只要我們尊重它,但它又比高科技重要得多,您只要關愛自己,它的功效遠遠超過高科技。

  書的後面是洪昭光在中南海給中央頭頭兒們做報告的全文,摘錄其中有那么一段:

  提前得病,提前殘廢、提前死亡是當今社會普遍現象,小學生已經有了高血壓,中學生開始動脈硬化……。為什么經濟發展了,錢多了,物質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反而死得更快呢?有些人說現在心腦血管病多,腫瘤多、糖尿病多,都是因為經濟發達了,生活富裕造成的。錯了,完全錯了,主要是因為對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識缺乏而產生的。以美國為例,白人比黑人錢多,物質生活好,但是白人患高血壓、冠心病、腫瘤明顯比黑人少……。如果我們堅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少得病,對我們已經步入長者隊伍的人來說,切記四句話、十六個字: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酒限煙,心理平衡。這四句話、十六個字,能使高血壓減少55%,冠心病減少75%,糖尿病減少1/3,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而且不花什么錢,因此健康方式很簡單,效果非常大。

  我老伴曾經將這本書介紹給其學生(在職成人),想不到獲得他們響應,派人到深市去買,人人一本,而且說它通俗易懂,言之有理,故我在此,義務賣些“廣告”,為的是讓我們的校友活的健康,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

 

郭良宽個人目錄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TOP


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语 言 篇 一

 

委婉語、敬語和其他

  一位兩三歲外國小朋友跟著父母來到北京,他(她)腦子裡一張白紙,不到兩三年,這位小朋友卻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自己的父母,反倒給小朋友每天提醒和糾正自己母語,深怕“忘本”,這位小朋友由于語言環節的改變,大部分時間能和第二母語的小朋友相處在一起,而輕易學到第二語言的現象叫“習得”。我們香港的巴中人,從小就在印尼學過“國文”,到大陸學習時,可謂腦子裡已經有“圖畫”,而不是白紙,但到達內地之後,才發現這個圖畫不完全或者有的是錯誤的,就只能在生活中學和改正,如果不善于學的,因為一般不影響生計,也就那樣稀里糊涂地至今仍帶著那張圖畫。

  以前我們在印尼學中文時,由于受到當地的語言環境和師資大部分是操我國南方口音的影響,所以存在上述不足也就不足為奇了。比如問年齡,在印尼一般不會根據年齡大小,一律問是幾歲,如果按這個說法問北方的老人,立馬臉蛋由晴天轉陰天,他不高興,嫌你不懂禮貌,没有教养。我發現,在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原來有那么多委婉語、敬語等。跟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即所謂看人下菜碟,這不能叫滑頭,是根據生活需要的,比如跟農民說:“請問您今年貴庚?”,顯得太不實際或文縐縐吧,如果改為:“老大爺,看您還那么硬朗,今年高壽啦?”,農民就會很高興地說,快八十啦,孫子都上大學了之類的話。生活中有許多委婉語和敬語,目的是讓話說的有禮貌、更得體,不說對方不愛聽的話。大部分僑生到了北京之後才,首先接觸的新鮮詞語是“勞駕”、“借光”這個敬語,說明在南方那里沒說過,而在北方它簡直跟粵語的“唔該”那樣,幾乎日日不離嘴邊。在人生中,會遇到生老病死自然現象,每個人的周圍,也有不同的脾氣、身材、健康的人,在和溝通中,千萬別哪壺不開提哪壺,矮人面前說短話,拿胖瘦為例,這樣說是否更得體:男子胖就得說:“壯”、“富態”,而男子瘦是:“精干”、“干練”;女子胖就得說“豐滿”、“富態”,女子瘦就說苗條;小孩胖:“發育好”、“結實”;孩子瘦:“秀氣”,對方聽後不會反感,而覺得閣下說話叫人愛聽。其它像生病就得說不舒服、懷孕說有喜、盲人說視力不好、因病死亡可叫歸西、走了,工傷死亡叫光榮犧牲等。兩個熟人之間,有時會開個幽默玩笑,甚至帶點黃段子,如一個說前些年李大哥一片大草原,兩三年沒見,只見他腦瓜上變地中海了,另一個說,還是張大妹保養的好,她那兩個山頭,魅力依然,但在正經八百場合中,閣下得要有紳士風度,特別在異性在場時,為避免彼此尷尬,禿頂還得說謝頂,乳房說胸部,生殖器就說下體啦。至于性教育工作者怎么給小朋友講解諸如人的生理現象、懷孕的成因等,他們是經過特別的訓練,不在此討論的范圍能。老師在給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評語,更應該用“學得慢”、“反映遲鈍”,因為過于直截了當可能會引起學生及其家長的反感,弄不好可能丟了飯碗呢。為了尊重相對于白領比較低收入人士,管工人就叫藍領、管掃地的就叫“清潔工或城市美容師”;有些謂稱初初是帶有貶義的意思,但日久天長,發覺叫的人沒有貶義的意思,慢慢就變成了親切的謂稱,比如香港的老外都認同自己是鬼佬,沈殿霞認同自己是肥肥,我班的 Arab (黑色皮膚)也自稱自己是 Arab 了。

  極左時潮把我國許多優良文化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如今要恢復起來,可費了很大的牛勁。香港這這方面倒相對還保持的很好,我們熟悉的敬語有:初次見面說久仰、看望別人說拜訪、請人勿送用留步、對方來信用惠書、請人指導說請教、老人年齡叫高壽、歡迎購買叫光顧、等候客人叫恭候、客人來到叫光臨、中途要走說失陪、送客出門說慢走、麻煩別人說打擾、托人辦事說拜托、請人解答用請問、接受禮品說笑納。這些敬語不是說內地人不說,而是說在香港出現的頻率很高。在我國的敬語詞彚中,帶“令”字就有:令堂、令尊、令媛等;帶“惠”字的有:惠存、惠顧;帶“請”字的有請問、請教;高字:高見、高論、高壽;華字:華誕;賢字(用于平輩、晚輩):賢弟;奉字:奉勸、奉陪等。說到此,可喜的是不論香港和大陸沿海大城市,招牌上幾乎已經見不到“廁所”兩字,取而代之的是“洗手間”。我想,同志仍需努力,如果能把“嚴禁入內,違者將被監控”的招牌改為“工作重地,閑人免進”更好,兩個招牌都叫人別隨便進去的意思,但前者給人充滿階級斗爭的味道,而後者就隨和多了,帶點人性,你說呢?

  在某些場合,特別在跟長輩或上司面前就得按類似上述框框說話,至于我們平時和晚輩、老同學、熟人之間說話就隨便些,最好有帶點輕松的元素和自己的風格。人可不是機器,說話如果標準化,那就像吃麥當勞的炸薯條,同一工藝,同一配方,到那兒是一個味兒,語言就談不上創新了。

  以上拋磚引玉,為自己學習心得,供在印尼曾經學過華文,但多年沒使用的老華僑參考。我知道他們有數十年之癢,一旦有機會搭上祖國大地時,一定要表現一番。但本人也曾經在廣州和上述老華僑逛街時,他竟敢大膽的問商場的小姐說:“小姐,請問棺材在哪里?”,小姐愣了,我立即糾正,他是說附近有菜館嗎?

  好家伙,把“菜館”說成為“棺材”,一個喜事,一個是喪事啊!

 

一笑一少
老外咬文嚼字
(情節純屬虛構)

 

  喬治在中國學習漢語快三年了,由于老師經常給他喂“小灶”和他本人的好學,進步特快。下星期他就要回國了,下面是師生臨別前有趣的對話。

  老師:喬治,你快離開中國了,漢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喬治:可以實話實說嗎?
  老師:怎么不可以呢?
  喬治:恕我直言,老師、同學對我什么都好,唯獨在處事方面我覺得中國人有時像姓賈的姑娘配姓賈的小子--假門假式。
  老師:這話怎么說,請具體些。
  喬治:上星期我給班上女同學送點小小禮物,她一開始嘴里說不要不要,但最后還是要了。按我老外標準這叫:口是心非。
  老師:哦,是這樣。中國人處事是比外國人含蓄。其實,這位女同學的意思是不要客氣,別讓你破費的意思。還有嗎?
  喬治:我發覺中國人的老祖宗,比我美國人早開放至少六百年,體現在他們早就懂得親嘴,化學老師叫二硫碘化鉀,我們叫kiss。而且已經有其文字了,但明明用嘴,但寫起來為什么是不用嘴--“吻”,這點我覺得太虛假了吧。
  老師:哈哈,你鉆研到家了,按我理解,因為親嘴時,是雙方最美好的時刻,所以叫你此時此刻最好別說話的意思。
  喬治:這解釋不符合邏輯,您只告訴我第三者別動嘴,而沒告訴我當事者動嘴。(停了18秒,接著說),還有,我班同學陶柒上星期因病把交電話費的事給耽誤了,昨天他跟我說,他先出去,一次性交一百元。老師,我不明白,電話費怎么跟性交扯上關系呢?
  老師:----- ?
  (喬治這回把老師難住了,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看來這個世界沒有常勝將軍是有道理的。)

  55屆郭良寬08春節隨筆

 

身边的“语”“言”

 

  語言來自生活,回首想想曾經和我們在一起工作的上司、下屬、同事、街坊鄰居乃至傳媒、演員都在不知不覺中經常給我們灌輸豐富多彩的“語、”“言”。這個帶引號的語言我指的是俗語、成語、諺語、歇后語(俏皮話)、慣用語、新詞語、格言、方言等的總稱(見下文的粗體字)。別小看它,我們從不懂到懂,再從懂到能用也算一筆金錢買不到的精神財富。它是“社會大學中文系”賦予我們的免費知識,讓我們寫字說話增加不少籌碼。

  既然你打開此網站,那我就這方面的話題繼續和你嘮嗑,以大陸氣候為例,如果說西北氣候比印尼復雜許多,日夜溫差可達十幾度,這樣說沒什么不對,但顯得有些抽象籠統,如果用諺語說,夏天到西北,就要早上穿棉襖。中午穿薄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就形象多了,閣下夏天到新疆旅游,就不會耍單上陣,會備些早晚穿的衣服了;到了冬至,黃河流域的百姓都流傳著九九歌:把每隔九天的氣候變化描述的形象具體:一九二九不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河邊看柳,立春打六九頭,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黃牛遍地走;當春夏或秋冬季節更換前後,氣溫尚不穩定,于是在衣著上就有春捂秋冬凍之說。

  諺語和俗語都是老百姓流傳的語言,稍有不同之處是前者帶有總結經驗的意思,如果帶有教育和哲學味道的就是格言了。比如用文言寫的格言“滿招損,謙受益”變成口語化就是“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街坊鄰居一般不會說那么深奧的哲學,但也會說充滿人性的格言:鹽放多了咸,話說多了煩。

  有些詞語除了原義外,還可延伸為另一種意思。如吃不了兜著走,原義是食品是你的,吃不了剩下來的,你也得用布兜起來帶走,而現在此語多變為你要負全部責任的意思。“這件事如果你捅了婁子,你可吃不了兜著走!”;又如林惠卿那次世乒賽,因擦邊球贏得了關鍵的一分,這里的擦邊球,是打乒乓球的術語;如果說張老板在這單生意上,利用擦邊球,多賺了十來萬。這里的擦邊球是大陸現在流行的新詞語,意思是說利用法律或條文不夠健全的漏洞,為自己謀取不該得的利益。在內地流行說的穿小鞋、走後門、氣管炎(妻管嚴)、窗頭柜(窗頭跪)等均屬此類。有個原則,據語境定詞義。

  我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典故和俗語,文人把它提煉成為固定的字句(通常是四字)後,就變成成語,如雞蛋碰石頭是俗語,是口語的說法,而跟它同一個意思的成語是以卵擊石,就以書面語的形式出現。巴中60網站的無名英雄們,其工作態度用成語說是任勞任怨,而不是敷衍了事,技術上是精益求精,而不是粗制濫造。 歇后語又叫俏皮話,前半部提示部分比較幽默詼諧,以引起聽者留神以便猜後半部的答案,並達到聽後得到深刻印象的效果。老太太吃柿子(提示)——吃軟不吃硬(答案);俏皮話的提示不太嚴格,可有多種說法,如提示部分:三伏天的冰棍(也可說冬天的暖氣)——人人喜愛(答案)。也有一個提示,多個答案,如提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答案:癡心妄想或不可能的事。一句話,用俏皮話多半為了使說話增加趣味性,普通百姓也可創作,只要用詞與語境恰當合理即可。

  咱來香港,為了生計得先過粵語關,主要是發音,而粵語詞語其實在書面語部分約近八成和普通話是相同或接近的,接近部分如普通話的一箭雙雕粵語為一石二鳥(譯自英語one stone two birds);普通話的騎驢找馬而粵語為騎牛揾馬。改革開放出現了香港人學習普通話的熱潮外,粵方言也伴隨經濟浪潮大量進入普通話:如按揭、瓶頸、廉政、派對、搞定、特首等。也許粵方言的詞語形式上比較活潑,用法上新鮮,有個性,故受內地人歡迎的原因之一吧,例如“粉絲”,來自英語fans,它又不同于普通話的已有的歌迷、球迷、戲迷,它是由多數人組成的,英語fan+s,解釋成普通話是追星族吧。而粵語的拍拖,單從字面就有拍身和拖手舉動,顯然比普通話的談戀愛或搞對象之類詞語更具有時代感,年輕人十有八九會喜歡這個詞兒的。至于那么新詞語涌入,是否能成為規范普通話詞語,那就得看它是否為報章接納和廣大社會所承認,任何事必須有群眾基礎才行。

  55届郭良宽习作

 

郭良宽個人目錄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TOP


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同學與姓名

 

   我巴中同學外出,好像有個默契,特別到北京、香港或印尼這些校友比較集中的城市,本地校友一定設法聯絡到訪的校友,聚會、吃頓飯,通過這種活動,難得圍在一起,海闊天空地聊,話題從做“高級保姆”(關照孫女)的樂趣、養生之道、交流信息、到國內外大小事,無所不談,有時難免還有一場辯論,好不熱鬧,可謂沒特定主體的論壇。把過去黃金時代的遺憾盡量在晚年給予彌補。

  翻翻我五五屆曾經一起上學的同學姓名,應不少于四百,而且約有九成還健在,這些人已經是七旬出頭的人啦,可見俗語所說的“人生七十古來稀”應當改為“七十小弟弟,八十多來兮,九十不稀奇”,當然要人人往八九十奔,還得努力給自己創造條件去爭取,適當鍛煉、心情舒坦、均衡飲食乃基本條件吧。一看通訊錄姓名,連姓帶名最多的三個字,有兩字的,個別是復姓的就四字了。這樣的姓名,是符合漢人起名的習慣,(雖然現代滿族、朝鮮族、回族也有同樣的起名規律,但我們同學中沒聽說過有少數民族的)。漢族人常說漢族的姓名好記,字少,不像老外一說一大串,什么薩斯特羅阿米佐約啦、奧斯特洛夫斯基啦,可難記得很。有的老外並不完全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說,漢人姓名別看字數少,對老外可更難記,光姓氏就數百個,名字更五花八門,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像中國人常說,世界上的菜肴就數中國菜最好吃,法國人則搖頭說,法國菜才是世界一流的。

  姓名本是人的符號,但它要跟隨我們一輩子,所以我們漢人給自己的下一代起名,有的確實講究,有的則比較隨意。拿過去帝王將相,最不講“人權”,很霸道,自己的姓名,也不許百姓享有,據說姓丘的帝王將相,愣要把同樣丘姓的百姓改為姓邱,類似的情況有今天的查(念扎)是由香姓的帝王將相把同姓的百姓改姓,把香上面的一撇,挪到下面變一橫就變成查了。過去稍微喝過墨水的人,起名時要找算命先生,查字典,或遵照老祖宗家譜去起名,如孔祥×這種“系列”的人,都是孔夫子的後代,也有不少作家、藝人他的筆名或藝名反而比他的原名更響當當,如魯迅、老舍、金庸、巴金、紅仙女。

  我沒研究過起名學,但在“社會大學”中,倒也體會到漢人的起名的一般遵循以下思路:

  以出生地或出生當天的特征起名:有名的節目主持人(陳)魯豫,一看就知道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河南人;同事桂津龍,姓桂,準保他是天津人,而且是屬龍的;初二中時我班有叫王立秋的,甭問他就是在立秋那個時辰,誕生在這個地球上的;有的寶寶是在早晨生的,就取名晨曦,至于後來晨曦的弟弟或妹妹叫晨×什么的,倒不一定是也是在早上生的,而是根據家譜的需要排列的;有的寶寶出生時遇到難產,為了讓孩子永遠紀念她的降臨來之不易,就用諧音取名叫楠楠。

  以數字或虛詞起名:這樣的起名法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張大千,馬三立,前者是著名畫家,國內外無人不知,後者是相聲表演藝術家,一提起“逗你玩”單口相聲,北方中年以上的人都非常熟悉這個老頭了。也有喜歡用虛詞;之、然、亦與實詞搭配的,如林默然,胡適之、丁亦棋等。

  以某種期望起名:過去中國人有重男輕女的傾向,于是在起名時採用朱連弟,期盼下一個生的還是弟弟;廖仲愷給兒子起名廖承志,應該是希望他繼承父親救國建國之志的意思。

  關于起名的學問,我沒資格細說,但盡管人人動了不少腦筋,實際上不像老外所說的那樣五花八門,一人一名,也有像Jonh. David, Alex 那樣,很多同名不同人的,像淑珍、淑敏、代表文革時代的象征名字如衛東之類在戶口冊上哪可何止萬千,就連不熱門的名字的也不少同名,我就認識五個叫月娥的女士,兩位在澳門,兩位在香港,一位是小學同學,很巧的三位是醫生。我五五屆中就有兩位叫全娘、兩位叫漢榮、兩位叫美麗,因為姓氏不同,又不在一班,所以不至于產生陰差陽錯。

  起名時要注意讀起來動聽響亮,還要兼顧方言和普通話的諧音。一個真實的香港人她叫杜梓滕,按粵語的發音沒任何問題,字也不俗,她上普通話課程,老師點名時就為難了,因為她的名字和“肚子疼”發音一樣。下面就是笑話了,新學期開學了,老師在班上點名:“一號,請你自我介紹你的名字”,學生:“我叫焦沛”,老師問:“你父親是幹什么的?”學生:“在養豬場研究新品種的”。這個三句不離本行的起名法,雖然是個笑話,如果真的有類似做法,那可讓孩子尷尬一輩子的。

  身為準爺爺、奶奶的你,給晚輩做個起名參謀吧。

 

郭良宽個人目錄

 

歡迎光臨巴中在線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