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YJG旧帖修复】『三拜』活动纪事

本帖最後由 rainbow 於 2019-5-13 08:48 編輯

『三拜』活动纪事

--YJ--

二〇〇五年十月


 


  2005年9月中旬,我们参加了一次由单位组织的为期五天的『三拜』活动。我们提前到了西安,然后随大队活动。 所谓的“三拜”是指:一拜圣祖--黄帝陵;二拜革命圣地--延安;三拜母亲河--黄河。9月23日一早,队伍分乘两辆大巴,浩浩荡荡从西安出发,沿着210国道向北行驶,奔赴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轩辕黄帝陵。

 



千古圣地黄帝陵

  中华民族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有人认为是源于轩辕黄帝乘龙到黄陵的传说。《史记。东帝本纪》载:“皇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他从中原(今河南省)坐巨龙,从天空降到陕西黄陵桥山,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发明养蚕、舟、车、算学、医术等。现存的《内经》,即《皇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雷公讨论医学的著作。

  可以这样理解,传说中的伏羲、黄帝,都与“龙”的神话联系在一起,故我们炎黄子孙,均为“龙的传人”。

  人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建国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黄帝历经7年53战,统一了当时的三大部落,并使周围许多诸侯降服归顺于他。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人类文明从此开始。据记载:黄帝当时的疆域东至东海,西至甘肃,南至湖南,北至外蒙。后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黄帝时期各种文化、物质逐步发展,发明创造更是层出不穷,如制造度量衡、制币、造字、创音律、养蚕、创12姓等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黄帝在110岁时在桥山辞世。陵墓即建在桥山上。为了怀念我们的祖先,每逢清明节和重阳节(黄帝的祭日),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纷纷前来,举行大型的祭典活动祭拜祖先。

  黄帝陵的一大特色是满山郁郁葱葱的古柏。它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柏群。其中一棵据传是黄帝的手植树,7人合抱不住,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历经5000年的沧桑,至今根深叶茂,郁郁葱葱。   以下是组织者替我们写好的的祭词,细细品味,还挺豪迈的:

  【滔滔黄河,九曲东流;巍巍桥山,虎踞龙盘。惠风和畅,百花吐艳。追念轩辕帝,共同舒情怀,奠中华民族之初基,启华夏文化之晓光。人之初祖,功若日悬;恩及九州,光照宇寰。黄帝子孙,承先祖美德,悠悠岁月五千载,自立自强永不休。我国家民族经颠扑、奋起,正昂首阔步,再展宏图,跻身于世界强大国家民族之林。华夏民族,已以空前强大的凝聚力,信心百倍地迈向小康,迈向大同。誓保华夏民族永远繁荣昌盛!并以此告慰于初祖轩辕黄帝之灵! 尚飨!】













公祭黄帝陵

  祭祀轩辕黄帝陵,为我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旨在新睦九族,和合万邦,消弭战祸,趋于大同。千百年来,无论是皇亲国戚,朝廷重臣,还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无论显达富贵,抑或困顿寒微;无论是海内裔子,还是海外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都无一例外登临祭前,虔诚备至,共御外侮,强我民族,兴我中华。

  公祭黄帝陵,是以官方名义组织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追溯历史,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秦文公时代祭祀已达到相当隆重的地步。秦灵公时代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清朝祭祀黄帝陵活动仪式隆重,规模宏大,次数较多,从清世祖到清宣统皇帝的260年间,祭祀黄帝26次,其中仅康熙皇帝在位61年,祭陵10次。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有感于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之庆典,委派要员15人组团专程祭祀轩辕黄帝陵,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祭祠。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为了共同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委派要员,于4月5日同祭黄帝陵,毛泽东、蒋中正亲自撰写了祭文。从1955年开始,(除1962年到1979年的18年外)每年的清明节,政府官员、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各界人士都要在黄帝陵前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





 



革命圣地——延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每当我们吟咏这些诗句时,总能想起那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总能想起那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我们拜谒了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后,就踏上征程,继续向北行驶3个多小时,到了延安,重寻革命前辈的足迹。沿途中具有特色的北国风情也一览无遗。

  陕北并不像我过去所想象的黄土高原,干旱缺水,风沙满天。而是像歌中所唱的那样,是北方的好江南。沿路都是累累果实压弯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这里出的苹果和梨是香、甜、脆,红枣也是又大又甜。苹果价格如果自己从树上摘是每斤1.5元,而且可以边摘边品尝,吃多少都不算钱的。买摘好的是每斤1元。我们还是愿意体验自己摘果的乐趣。


这是旧窑房和现代楼房交织在一起的延安城


延安杨家岭著名的中央大礼堂,
里面摆了许多革命先辈的照片和文物,
不知为何里面光线很昏暗,也没有灯。






在这里住了一夜,但这不是真正的窑房,
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和洗澡间,虽然简陋些。


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陕北风情之夜


延安宝塔山


改良过的旧窑洞房


几个可爱的小男孩放学后捡塑料瓶、易拉罐挣点零花钱。

 



感受母亲河的汹涌澎湃

  从延安向东北驱车行驶约五个小时, 跨越黄土高原, 然后再沿着浊浪滚滚的黄河西岸继续向北, 就在你昏昏欲睡之时, 远远地、如雷的隆隆声告诉你:黄河壶口到了!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与山西省吉县界的黄河大峡谷之中。万里黄河从广袤的青藏高原汇涓聚流,渐渐积蓄起巨大能量,形成跨度逾百公尺的巨大河流,突然被十来米宽的石峡骤然收敛一处,跌入四十多米深的“壶底”,形成一幅充满活力的巨瀑,从壶底的巨石上跃起,挟风拽雨闯入蜿蜓曲折、怪石嶙峋的“龙槽”,气势恢宏地朝着下游,朝着遥远的大海奔去……。

  壶口瀑布分为主副两瀑。枯水时节,仅有主瀑一桢,宽约几十米,就近而立。


夜宿观瀑舫,在轰隆隆的瀑布伴奏下入睡。




花了10元钱与明星合照留念。

 



西 安

  中国有个流行语:“要看20年中国去深圳,看100年中国去上海,1000年中国去北京,5000年中国去西安。”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的确如此,要真正了解5000年中国,必须去西安。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西安,古称长安,位于关中平原,是世界历史上文明古都之一,又被排在中国七大文明古都之首。

  历史追溯到5000年前,炎帝和黄帝就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开端。武王伐在这里建立了周朝;始皇扫六合,在这里建立了秦朝;楚汉争霸,在这里建立了汉朝;大唐盛世,在这里把中华文明推向了世界的最高峰。自西周以来,历史上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历时1140年。这里埋葬着80多位皇帝和3000多将相名人。一层薄薄的黄土,尘封不住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许许多多的神奇与神秘以及可爱的乡土民俗。陕西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高规格、大规模、高档次的帝王陵墓集中区域,历史遗存极其丰富,被称为世界级的天然历史博物錧。这么大一个博物馆,我也不可能在此详细介绍,但极力推介给大家,如果有机会去西安的话,一定要先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每次踏入这块土地,我的脑海就被一层层的谜团和解不开的悬念笼罩着。我第一次去西安是1985年,那是为了一个好奇、一个谜团和一个悬念,也为了让孩子们开开眼界,趁暑假在神州大地上走马观花逛一圈。第二次是1995年,陪外宾开会并参观秦兵马俑,时间也很仓促。这次是最休闲的一次,当然谜团和悬念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天内解开。我们就先从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始,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也还只是跟着导游走马观花,最深的感受是为中国的悠久历史惊叹和自豪。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省地图很像一个戴着官帽的大臣,跪着向皇帝请安


神秘的乾陵

  就神秘而言,许多重要的文物景点,都有许多历史谜案,但乾陵的神秘感更为浓郁些。一是未解的文物文化之谜;二是其历史人物生前就扑朔迷离。

  大家都要问:武则天一生气概非凡,叱咤政坛53年,其中为武周皇帝15年,帝国臣民被她治理得服服贴贴,但为何要归陵与高宗合葬?实际上这既是她的明智之举,又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她惧怕如果另选陵墓,难免被掘坟鞭尸,和高宗合葬,既可以避免身后被羞辱,又可以陪高宗一块儿,接受子孙四时八节的纸钱饮馔供养。

  如果有时间,应该登上陵顶,360度极目四面八方。我们时间有限,只从神道南端的华表走到第三道阙楼。有18对石马、石人、鸵鸟、翁仲、石狮子,第三道阙(中间为朱雀)南侧又是巨大的述圣纪碑和无字碑,气势恢宏;六十一蕃臣像高大伟岸。









  无字碑到底是谁立的?上面为何无文字?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说是武则天自己立的,不留只言片语是因为她一生破旧立新、天马行空,不受儒家纲常礼教的羁绊。而她认为她的臣子,除了狄仁杰那样的有远见的战略家外,大都是趋炎附势、唯唯诺诺的,还不如什么都不讲,让后世去评价。

  另一种观点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来夸耀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另一种说法是,中宗李显为他母亲所立。让中宗去评价武则天实在是太难为他了。没有母亲的抬举,像他这样才窘智乏的人,那能当上大唐皇帝?所以对武则天又敬爱又感谢。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武后是李唐皇室的天敌。


  法门寺创建于东汉时代,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久。这座寺是先有塔,后有寺,寺因塔而建,建成后叫“阿育王寺”,寺里供奉着印度僧人带来的舍利。到了唐朝改名为法门寺,成了皇帝经常朝拜的场所。




 



关中十大怪

  传说中陕西风情有百余怪,但这里我只是把我自己的所见所闻,仅搜集了十大怪,也许有好多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

一、 男女帕帕头上戴。
  关中男人的帕帕为白粗布做成的,又长又宽。戴时只需在头上缠绕几圈,然后将布头别进去即可。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当储藏室,放些烟草、烟袋、钱物什么的。必要时它还可以捆东西,背孩子,当腰带,可谓一帕多用。女人的帕帕则多为正方形,色彩较深,四周有须,毫无艳丽之感。女人冬天出外时,把帕帕折成三角形,从头顶包到下颌,后面留出个尾巴既挡风又保暖,进了房子可当围脖,进了厨房又可围在腰间当厨巾用。同样一帕多用。帕帕还是关中男女定情的礼物,逢年过节,男女相识,家人出差回来,送个帕帕,人世间的情暖便尽在其中。

二、 村里姑娘不对外。
  关中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旱涝保收,极少荒灾。关中人对这片土地极为珍惜,姑娘出嫁,都不愿远嫁他乡,都从方圆十里内物色对象。媒人提亲,女方父母第一句总是问男方家在哪里,如果距离过远,便嘟囔一句,我女儿真是嫁不出去了?要去那么远不成!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村里姑娘不对外的古习也将逐渐成为过去。

三、 面条宽得像腰带。
  陕西的扯面,又叫油泼辣子 biang-biang 面 ,一根面条宽度可达7-8 公分,长度在一米以上,厚度与硬币差不多,极似牛皮裤带,对于小饭量的关中人,每顿能吃八两至一斤,夹住一头,脖子一伸一缩,很少咀嚼,呼噜呼噜吞进肚子。(注: “biang” 字是当地土话,辞典里找不到,该字特别难写,共有42划)

四、 老碗小盆难分开。
  关中人用的碗特别大,俗称大老碗 。关中人饭量较大,一般的一顿饭在半斤以上,这与关中人偏爱面食,又不爱吃菜,加之体质又壮,充分体现了陕西人的粗犷豪放,实惠淳朴的性格。

五、 烙饼像锅盖。
  陕西人称烙饼为锅盔,又大又厚,筋中带酥,可口耐嚼,还十分耐饥,久储不坏,是正儿八经的干粮。传说是唐代修乾陵时,一个士兵发明的,所以乾县的锅盔最为有名。

六、 有了辣子不吃菜。
  关中人可以不吃菜或鸡鸭鱼肉,但绝不能没有辣子。陕西的辣椒又细又长,颜色鲜红(俗称,秦椒),串成串儿,挂在房前屋后。他们最喜欢吃的是油泼辣子,将干透的红辣椒在锅里用温火烤得又焦又脆,辣椒籽也亮鼓鼓地冒出油来,然后趁热捣成粉末,再用滚烫的菜油泼入,顿时辣椒油光闪亮,使人馋得欲滴,食欲大增。

七、 凳子不坐蹲起来。
  关中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之最,盛夏,二三十人蹲在村头闲聊、吃饭、下棋、休息,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三五个小时不起来,从不感觉到难受,反倒比坐着舒服。如果他们来你家中来客,你执意让坐凳子的话,他们便索性鞋子一脱,蹲在椅子上。我这次见到过最精彩的一幕,在一个 6层楼的建筑工地上,有一群民工,竟然蹲在楼顶的墙沿上抽烟,8 个人一排,颇像燕子落于电线似的,脚跟再往后移半脚,就会从六楼掉下去,真够惊心动魄的!可惜我们乘坐旅游车无法停下来拍下这精彩的一幕。

八、 家家厢房半边盖。
  陕西的房子为单檐斜坡房,单面门窗,背靠高墙,冬可挡寒,夏能遮阳,因而冬暖夏凉,其外形呈直角三角形,关中人称为厦房或厢房。其结构简单,经济实用,极为独特。因关中缺水少雨,雨水极为珍贵,也有肥水不流外人院 的说法。如果在相对的两排厢房的后面,盖起人字梁支撑的前后双斜坡房,当地人称上房,前面再盖上堂皇的门房,就形成完整的四合院,这一定是大富大贵有钱有势的人家了。

九、 家家茅厕无遮盖。
  关中人对厕所极不讲究,大多数家庭只是在房子的后院挖一个土坑,他们称之为茅坑。在土坑边缘部位放置两块砖用来踩脚,厕所即告完工!既没有围墙,也没有便池,便后在上面盖一层土,便万事大吉!由于没有围墙,又是男女共用,为了避免造成尴尬,他们出后门时总把门闩上,或把门关严,知情人则会自觉避开了。但我发现现在关中的茅厕也有所进步 了,在茅坑的周围挡了一层玉米秆或者挡一圈土墙。当有人走近茅厕时,已在里面的人会干咳一声,外面的人便知趣地离开。但也难免不出现撞见的情况,如果是同性,有时会一个在里一个在外闲聊,如果是异性,则哎哟一声,赶快离开。现在大多数农民已住上了小洋楼,花了几万十几万元盖房,却仍然很少在厕所上面下功夫。好点的除了将玉米秆换成砖墙,土炕换成水坑外,仍然不遮风,不挡雨,一切照旧。因而外来人如果内急的话,常常因为不知如何动作而狼狈不堪。

十、 反穿皮袄毛朝外。
  这种现象在陕北一带较普遍,但在关中一些地方同样能见到。人们把鞣好的羊皮、狗皮等动物毛皮,直接裁制成大衣,不用一寸布料。穿时光面贴身,毛面朝外。这种皮袄显然是过去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的产物,买不起布料,却有现成的毛皮可用。毛面朝外的好处多多,不易磨损,不易淋湿,可当雨衣用;落进灰尘,拍打几下,便又干净如初,一辈子也用不着洗,而且保暖性还比毛朝里强。据说,对于游牧者来说,这种穿法也容易与羊群产生意想不到的亲近效果。

  这位老汉汉的皮袄还比较时髦,可以两面穿的。
而且他很能耐边弹边唱,还用膝盖打竹板,吸引了好多观众。


  顺便介绍一下关中人的称谓,听起来似乎还有几千年的帝王文化遗留下来的味道。
关中人称女人为“女子”,不称姑娘或小姐,尤其不要称呼小姐。
年轻的称小女子,结过婚的称为“婆姨”,老年的称为“老婆姨”。
称男人为“汉子”,称丈夫为“老汉”,老的叫“老汉汉”,是老婆姨的对称。

  大红果子剥皮皮(陕西民歌)

  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本来咱俩没关系,(依儿哟)好人担了些赖名(唉)誉。

  白:你大你妈爱银钱,给你寻了一个老汉汉,又抽洋烟又耍钱,倒灶鬼!误了你的青春好年华。麻雀雀落在黄蒿林,二不愣后生跟一群,死皮赖脸说长短呸!挨刀子货!我看他们不是正经人。

  这位大姐笑嘻嘻,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如果大姐你不嫌弃,(依儿哟)我看咱,干脆结成一对对。




返回列表